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52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62篇
综合类   52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后复发与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探讨HIF-1α对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依据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B超、X线及全身131I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观察分析1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复发率,将复发病例作为复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数量未复发病例作为无复发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技术检测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癌组织中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组织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仍有少数患者复发,其机制之一可能与癌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2.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对豚鼠鼻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MPI)模型,观察长期处于MPI状态下鼻黏膜的改变,初步探讨这一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Hartley系豚鼠30只,随机分为MPI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首先以含卵清蛋白(ovoalbumin,OVA)和氢氧化铝凝胶的生理盐水混合液行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再以低浓度OVA长期鼻腔激发,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MPI模型.通过阿辛蓝-过碘酸-希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和Masson三色胶原染色(Masson's triehrome,MT),分别检测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的数量以及基底膜内胶原的含量;采用双霞免疫荧光法标记TGF-β1和MMP-9,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因子在鼻黏膜内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PI模型组豚鼠鼻黏膜内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20,P<0.05);基底膜明显增厚,胶原含量增多(t=4.542,P<0.05).对照组豚鼠鼻黏膜内,TGF-β1几乎没有表达,MMP-9只在纤毛上皮细胞内有轻微的表达.MPI模型组豚鼠鼻黏膜内,两种因子均有表达.TGF-β1主要表达于黏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内浸润的炎细胞胞质和细胞外基质;MMP-9主要表达于黏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内浸润的炎细胞胞质中,其在黏膜上皮细胞内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t=25.218,P<0.05).结论 长期处于变应性鼻炎MPI状态下,豚鼠鼻黏膜内出现了具有组织重塑特征的改变,TGF-β1和MMP-9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3.
危重患者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危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加强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分析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因素和控制措施。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多样化、更换频繁、年龄、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侵袭性操作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可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调的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同种类抗菌药物频繁更换,可降低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toxin B,SEB)对原代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和(或)趋化因子的作用。方法将无血清原代培养的人鼻息肉及下鼻甲上皮细胞分别在SEB1、10、100ns/ml,白细胞介素(intedeukin,IL)1β 20ng/ml及SEB 10ng/ml+地塞米松13ng/ml等不同条件下孵育,12、24和48h后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IL-5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yte macrophagc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在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①SEB刺激鼻黏膜上皮时,IL-5和GM—CSF mRNA表达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以10ng/ml、24h时最明显(P〈0.05),且鼻息肉组的表达高于下鼻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L-1β 20ng/ml组IL-5和GM-CSF mRNA表达增加不及SEB 10ng/ml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SEB 10ng/ml+地塞米松13ng/ml组的IL-5和GM-CSF mRNA表达强度较SEB 10ng/ml组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EB对原代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介绍了利用数字音乐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 2.0".设计虚拟听力测试系统的方法.该系统的优点是信号频率可任意设定,信号强度动态范围可达80dB.分贝值读数精度可达0.1dB.可进行单通道或双通道的各种测量.还可利用同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作图等.  相似文献   
86.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进行性过程。多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在临床上建立一个完善可靠、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定量研究体系,对股骨头坏死阶段,坏死范围、坏死部位和髋臼受累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同时对不同坏死阶段的预后估计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指导。本文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定量研究领域的进展,包括临床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与指标的优化组合,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手术患者输注全血和红细胞悬液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红细胞悬液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外科手术输血在4—6u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输注红细胞悬液和全血,观察临床疗效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反应率低于全血组输血反应率11.3%,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手术患者的输血治疗应用红细胞悬液可以达到预期的满意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8.
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术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和甲状旁腺的识别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神经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推广,为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术中对甲状旁腺的精确识别仍然是困扰甲状腺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笔者回顾文献总结甲状旁腺术中识别方法的进展,以期为外科医生术中快速准确识别甲状旁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关节镜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及其修复方式。方法膝关节软骨损伤病例采用关节镜下检查诊断后。采用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取膝关节非负重关节面骨软骨条,将其移植修复膝关节负重面的局灶性软骨缺损。结果术后随访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复查MRI示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光滑,移植物位置良好。结论关节镜捡查是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手段,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效果良好,是修复软骨损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0.
经皮椎体注入骨水泥治疗老年脊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治疗脊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5-06/2006-06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及大庆龙南医院骨科对35例40个椎体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使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成形材料:美国KYPHON公司生产的骨水泥,生产准许号:(GB/T19001-2000和YY/T0287-1996)。结果:35例患者均参加随访6个月。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外漏、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5例患者中5例出现穿刺部位局部疼痛,服用镇痛药物后均缓解。疼痛完全消失25例,占71.4%;明显缓解8例,占22.6%;轻度缓解2例,占6.0%;无缓解0例。15例患者在术后72h内均能下床活动。术后未再发生压缩性骨折及疼痛。结论:经皮椎体注入骨水泥可以有效改善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症状,随访6个月未出现充填剂不良性宿主反应,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