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我国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见肠道病毒感染均可导致BICE,主要表现为典型胃肠炎症状伴无热惊厥。目前,BIC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既往多认为是病原菌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惊厥的发生。随着研究深入,现认为BICE惊厥可能为体内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体内免疫调控功能紊乱、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体系失衡及惊厥阈值低等均密切相关。目前,关于BICE患儿基因突变的报道较少,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控制惊厥反复发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除与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遗传因素等经典危险因素有关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为冠心病的新型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反甲基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增殖、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凝血纤溶系统等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高水平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风险,但通过补充叶酸及B族维生素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干预治疗中的作用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的水平和意义。方法检测临床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及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血清中TGF的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中的TGF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III期的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也明显高于I期和II期的患者。而伴随着肿瘤的进展,瘤体的增长,TGF的水平也有所增长。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皆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T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的水平,在肿瘤的临床分级、分期及预后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是一组相对少见的以较长时间的可逆性脑动脉收缩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多数继发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及产后,特征性临床表现为突发“雷击样头痛(thunderclap headache,TCH)”,可伴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且在1~3个月内可自行恢复正常。现将1例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情况患者,女,24岁,因“头痛10 d,言语不能1 d”于2017年11月21日入我院。患者入院10 d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以右侧颞部为主,间断出现,性质为胀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成双及视物不清,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自行服用“止痛剂”治疗,头痛无明显缓解。入院1 d前睡眠过程中突发胸闷、口手麻及言语不能,出现口角歪斜及流涎,四肢活动自如,就诊于当地医院查颅脑CT提示脑内缺血灶;血常规WBC 12.4×109/L,Hb 76 g/L,给予对症处理(具体用药不详)后约3~4 h症状好转,但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对答及执行命令能力下降,2017年11月21日我院头颅CT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既往史:引产10余天(妊娠7个月余,否认产后大出血史),无头部及外伤病史,无偏头痛病史,无高血压及相关家族史。  相似文献   
15.
韩玉丽    刘琪琪    李真    辛燕 《医学信息》2019,(22):31-34
增生性瘢痕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因伤口过度愈合而形成的。其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均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虽未完全清楚,但伴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目前关于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本文主要就上述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维生素D经典的钙磷调节作用已广为人知,而近年来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逐渐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维生素D水平低下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有较多报道显示维生素D缺乏增加了呼吸系统变应性疾病尤其是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本文就维生素D对该领域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机制及其作为治疗性药物应用于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是指在一级亲属或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出现≥2个被确诊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有未破裂动脉瘤[1-2]。约20%的诊断为动脉瘤或SAH的患者被发现有家族史[3]。颅内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导致的SAH是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在脑出血中少见,病死率却最高,尽管近几年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上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7.2%,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1%~15%[1]。AF是血栓栓塞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在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中,栓塞的发生率和危险性更高。另外AF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及猝死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  相似文献   
19.
<正>1痹证概念及分类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其中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临床上以疼痛呈游走性为主症的称为风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2]。"2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急性脑梗死(ACI)高病死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安全高效的ACI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时机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密切相关。功能磁共振技术对评估ACI患者脑组织灌注状态、预测缺血半暗带、确定梗死面积、判断溶栓时机、患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提供诸多重要的ACI诊断和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