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9篇
临床医学   23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521篇
综合类   29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90篇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告下腰椎(L4,5)骨折18例,手术治疗14例.通过与胸腰段骨折比较,表明下腰椎骨折具有如下特点发生率较低,为5.2%(18/346);患者年龄偏轻,平均27岁;致伤暴力大,并发损伤多;不稳定骨折多,伴马尾神经损伤率高.认为下腰椎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对伴有马尾神经损伤者,宜及早切开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手术以后路入路为佳,并应根据骨折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2.
正自从1987年完成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来,微创手术已经在各个外科领域迅猛发展。由于脊柱局部解剖复杂且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脊柱外科对于精准的要求更高。传统手术需要广泛暴露,无辅助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偏移1mm以上的概率可达37.5%~([1]),其原因可能是术中无法实时观测器械或螺钉与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关系。即使有术前CT、术中透视甚至导航等多种辅助手段,置钉的失败率仍高达4.1%~28.9%~([2])。  相似文献   
23.
椎弓根螺钉在骨矿量下降椎体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5种不同型号椎弓根螺钉(U1、U2、SF1、SF2、RF)在脊柱标本中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探讨螺钉设计参数、拧紧力矩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腰椎标本6具,按骨密度ρ分正常组(ρ>1.00g/cm2)、骨矿量下降组(0.90g/cm2<ρ<1.00g/cm2)和骨质疏松组(ρ<0.90g/cm2),应用WD鄄10A万能实验机,测定不同骨密度下螺钉设计参数、拧紧力矩等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5种不同型号椎弓根螺钉(U1、U2、SF1、SF2、RF)固定的脊柱标本,其拔出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螺钉内固定的强度(以拔出力的大小衡量),正常组、骨矿量下降组与骨质疏松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强度与拧紧力矩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骨密度也存在正相关(r=0.936)。在骨矿量相对下降的标本中,5种螺钉中U2的拔出力最大。结论螺钉的类型、被固定标本的骨密度同固定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骨密度与最大拔出力、拧紧力矩具有正相关性.“U”型钉在对骨矿量下降标本的固定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4.
可吸收内植物在骨科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半个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的生物材料学家及临床医学家一直在进行可吸收生物材料的研究 ,以期将其应用于临床。 1966年Kulkarni首次提出 ,由外消旋DL型乳酸或左旋L乳酸制备的聚 -DL -乳酸或聚 -L -乳酸可制作体内埋植物 ,特别是骨折内固定物 ,从此 ,揭开了骨折内固定领域新纪元 ;随着对材料的认识逐渐提高与深入 ,材料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成果与日俱新。1 可吸收材料的分类及理化性质文献报告了若干种可吸收的合成聚合物 (可吸收或可生物降解 ) ,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是聚乙醇酸类材料 (Polygly…  相似文献   
2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1994年WHO公布其定义: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为最多见。应与骨质软化症(骨骼中有机成分不能矿化)、坏血病、先天性成骨不全(胶原合成缺陷)、内分泌紊乱(甲亢、甲旁亢、类固醇增多症)及骨髓病变(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等作鉴别。因此,当机体不存在内分泌紊乱或其他可以影响骨量的疾病而发生骨量减少时即称POP。  相似文献   
26.
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Riseborolagh分类Ⅳ型)行后路经鹰嘴截骨或肱三头肌腱舌型切断入路,普通双钢板固定,术后3~4周功能锻炼,术后半年内每月摄片复查。结果 23例全部愈合,平均随访9.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肘关节功能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7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8.3%。结论 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爱国  孙俊英  郝思春  盛伟华  杨吉成 《江苏医药》2004,30(8):573-575,F003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条件,为组织工程学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兔BMSc自小量骨髓中分离并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率。结果兔.BMSc在第7代前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第4天分裂指数最高为15%;传代后10h贴壁率高达90%。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分离兔BMSc的理想方法,BMSc能为未来组织工程提供足量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治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40只,氯氨酮(5mg/100g)麻醉条件下.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为A组(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阳性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4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ml/kg)、普伐他汀水溶液(2mg/kg)、α-D3水溶液(0.05μg/kg)及生理盐水(10ml/kg)灌胃。灌胃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右胫骨上端做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对成骨细胞等进行观察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经过12周的普伐他汀水溶液灌胃治疗,明显增加成骨细胞数量(P〈0.05),而且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BMP-2的棕色深染,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其治疗骨质疏论症的机制是通过提高BMP-2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9.
应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16例(18处)中青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随访2~12个月(平均6.3个月),结果优11例12处.良3例4处,可2例2处,仅2例3处出现针道浅表感染,未发现其他并发症。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中青年高能量所致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满意,而且固定确实可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珊瑚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天然珊瑚(natural coral,NC)的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观察其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后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从兔股骨转子窝抽取骨髓,体外培养扩增,将其接种于珊瑚上,一组分别于1、3、7、14天取材,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另一组进行诱导,培养5天后接种于兔桡骨1cm缺损中.以珊瑚填充桡骨缺损组作为对照。结果:从第1天开始,珊瑚表面即有细胞贴壁,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多,到14天时有大量胶原形成。种植于兔桡骨缺损者4周时珊瑚降解不明显,骨组织形成较少,8周时见珊瑚部分降解.骨组织形成较多,20周时珊瑚完全降解,骨折愈合。结论:BMSCs与NC复合可构建组织工程骨,能修复骨缺损,并具有成骨可靠、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