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项筛选技术,能将外源多肽或蛋白质与噬菌体的衣壳蛋白融合表达,并展示在噬菌体颗粒的表面。因此,可通过该技术获得真菌毒素的模拟表位和抗真菌毒素的重组抗体,这为利用免疫学原理建立无毒检测体系检测真菌毒素带来了新的模式。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2.
沈校  邹峥嵘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03-4313
一枝黄花属Solidago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文对2011年以来有关一枝黄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从整体生理效应上分析推测棒络新妇粗毒对无脊椎和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作用情况和影响机理。方法该实验研究内容及步骤包括:棒络新妇野外捕获、毒囊剥离法制备粗毒、昆虫腹部注射毒理实验、青蛙腿部肌肉注射毒理实验和青蛙坐股神经-腓肠肌电生理实验。结果实验表明棒络新妇粗毒是一种广谱动物运动阻断性毒素,既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也能使脊椎动物产生反应;它不是通过影响神经传导组织发生作用的,而是直接作用于肌细胞。结论该实验采用毒囊剥离法制备的棒络新妇粗毒更加稳定有效,其粗毒作用机理有别于毒量较大的地穴型蜘蛛和毒性较强的结网型蜘蛛。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优化杜仲细胞悬浮培养及其产绿原酸的条件。方法 研究基本培养基种类、激素质量浓度、碳源种类及质量浓度、pH值、接种量和摇床转速等因素对杜仲细胞生长和绿原酸产量的影响,建立了高产绿原酸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结果 B5培养基+0.5 mg/L NAA+0.6 mg/L 6-BA、蔗糖30 g/L、初始pH 5.0~5.5、接种量20 g?FW/L以及摇床转速110 r/min为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的适合条件。结论 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杜仲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生产天然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余小辉  涂小云  李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09-3711
[目的]了解营养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营养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江西某师范大学1000名在校生,分成对照组和营养教育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结果]营养教育组的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营养教育组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正确率大都高于对照组,但饮食行为正确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营养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转变营养态度,而未能改变饮食行为。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营养教育时,引导他们改变不良饮食行为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6.
毕晨  游清徽 《中草药》2024,55(4):1158-1166
目的 合成一种雷公藤红素-氨基葡萄糖酰胺偶联物(celastrol-glucosamine conjugate,Cel-GlcN),并评估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以缓解Cel不良反应强、水溶性差的问题。方法 采用氨基葡萄糖对Cel第20位的羧酸基团进行酰胺化修饰,分别在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体系中使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benzotriazol-1-yl-oxytripyrrolid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PyBOP)作为酰胺偶联反应的活化剂加速Cel-GlcN的合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1H-NMR、13C-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基于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评价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FTIR确定了化合物中酰胺键的存在,HPLC-MS/MS测定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H-NMR、13C-NMR鉴定了化合物的具体化学结构,相比于天然产物Cel,Cel-GlcN的水溶性得到了显著升高(由常温下的1.23 μg/mL提升为226.00 μg/mL),可能以缓控释作用释放Cel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性和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论 成功合成了Cel-GlcN,水溶性得到改善,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其调脂活性基本不变而细胞毒性降低,从而为Cel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7.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乌桕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乌桕属植物对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以期为乌桕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