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31.
目的 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下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环泊酚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单膝关节置换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BIS监测下闭环靶控输注镇静药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和环泊酚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后复苏指标、认知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丙泊酚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在麻醉后多个时间点较麻醉前升高(P<0.05);环泊酚组MAP在麻醉后各时间点无变化(P<0.05),HR在插管后、手术开始30 min时较麻醉前增快(P<0.05);环泊酚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丙泊酚组(P<0.05);环泊酚组术后6 h、12 h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高于同时间点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注射痛发生率、术后呕吐和低血...  相似文献   
32.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核。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核显著不同的是:触液核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文章提供了90~400 g大鼠触液核中心点坐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组(SNI组),每组14只。于术前1d及术后7、14、21d测试机械痛阈值(MWT);于术前1~3d测试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实验基础值;术后21~23d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并对其与糖水偏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组大鼠在术后7、14、21d MWT明显降低(P0.001),术后21d糖水偏好明显降低(P0.01),术后23d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1d海马组织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I组海马组织IL-1β(r2=0.60,P0.01)、IL-6(r2=0.55,P0.01)、TNF-α(r2=0.60,P0.01)含量与糖水偏好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且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D)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trl组)、SD组、SD+VD组(VD组)、SD+VD+3MA组(3MA组)。Ctrl组不做任何处理,SD组、VD组、3MA组小鼠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进行72 h的SD;VD组、3MA组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1.5μg/kg,连续7 d;3MA组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3MA 2 mg/kg,连续7 d;Ctrl组与SD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完毕后随即处死取材,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HVD3)的含量以及海马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亚基(B subunit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B)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LC3B。结果与Ctrl组比较,VD组、SD组和3M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血清中25HVD3含量均减少,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增加,海马组织中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绿色荧光表达也明显增强。与SD组比较:VD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VD组和3MA组血清中25HVD3含量增加,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减少(P<0.05);VD组海马组织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升高(P<0.05),绿色荧光也表达增强。与VD组比较,3M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增加,海马组织中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降低(P<0.05)、绿色荧光表达下降。结论VD改善SD小鼠认知功能的机制可能与激活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35.
36.
37.
单肺通气时容易发生低氧血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通过作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氧耗、心输出量和炎症等因素影响单肺通气中的氧合。本文就单肺通气时右美托咪定对氧合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索其最佳剂量。方法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PCIA配方:D0组: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D1组:右美托咪定1μg/kg+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D2组:右美托咪定1.5μg/kg+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D3组:右美托咪定2μg/kg+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每组均用0.9%NaCl溶液稀释至120ml。记录4组患者术后4、8、16、24、48h的VAS、Ramsay评分,各时段PCIA按压次数以及镇痛补救例数,并记录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D2和D3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均较D0组低(P<0.05);在8、16、24、48h,D2和D3组患者VAS较D1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患者在术后8、16h时间点Ramsay评分较D0和D1组患者高(P<0.05);D3组患者在4、8、16h时间点Ramsay评分较D0和D1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2 和D3组患者在术后各时段PCIA按压次数均低于D0组(P<0.05);D2 和D3组患者在术后8、16、24h时段PCIA按压次数低于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恶心、呕吐、烦躁、焦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3组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2例患者嗜睡。4组均无过度镇静的发生。D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D0组低(P<0.05)。结论 1.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2μg/kg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镇痛,较单纯应用2μg/kg舒芬太尼而言,镇痛效果提高,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未有心动过缓及嗜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痛。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式,但无法将其治愈。A型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分泌的一种细胞外毒素,具有嗜神经性,且毒力最强。A型肉毒毒素通过解除肌痉挛,抑制中枢和外周敏化和抗炎机制来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通过阐述A型肉毒毒素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制和用法,旨在为其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40.
夜间下肢痛性痉挛(NLC)是夜间无意识突然发生的下肢痛性收缩,该病发病率高,且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本文从NL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该疾病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易于诊断的标准以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简介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