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创伤后上下肢离断29例再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9例四肢离断伤患者,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23~47岁,平均35岁。其中电锯伤9例,砍伤6例,旋转撕脱伤3例,挤压碾轧伤11例;离断平面:上肢损伤9例,包括手掌部离断1例,前臂离断5例,上臂离断3例;下肢损伤19例,包括足部离断3例,踝部离断8例,小腿离断7例,双踝部完全离断1例。结果 29例共离断30肢,其中5例术后因血管危象行血管探查修复,2例发生感染导致再植肢体坏死,进而截肢;9例术后一次性成功;18例术后伤口部分皮肤坏死,行创面换药及二次植皮手术伤口愈合,成活率93.1%。按照断肢再植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上肢: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1例再植失败;下肢:Ⅰ级9例,Ⅱ级9例,Ⅲ级1例,1例再植失败。结论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再植的适应证,合理全面的清创固定,及时正确的修复血管、神经、肌肉、肌腱等组织,术后合理的康复锻炼及功能锻炼,是提高断肢再植成活率及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陕西中医》2017,(7):962-964
目的:观察及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后当天及术后2d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在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但不给予电刺激。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72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晚于对照组,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59-460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与机制。方法:Pilon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选择经皮锁定钛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相较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两组住院期间皮肤坏死、创面感染与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经过调查,治疗组的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对照组为84.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ON骨折,患者所受创伤少,能较好的恢复踝关节功能,且远期并发症较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4.
克氏针张力带中空螺纹钉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2005年,我们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中空螺纹钉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23~55岁,平均35.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跌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骨折按Riseborough分型[1]: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胸腰段单节段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结合不同节段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01~2009-01,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患者14例.所有患者骨折位置在T11~L2之间,椎体A型骨折,没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青壮年,平均年龄30.5岁(18~50岁),7例,随访时间平均13.7个月(10~26个月);B组:高龄组,平均年龄为65.9岁(51~79岁),7例,随访时间平均14.4个月(11~24个月).采用胸腰段后路经过椎弓根植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按照固定范围分为长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1年后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均得到明显矫正,骨折椎体高度得到明显恢复.随访1年后,A、B两组采用短节段周定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A组虽然长、短节段固定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但无统计学差异;在B组采用长、短节段固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青壮年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后路经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固定临床疗效满意;高龄患者选择经椎弓根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对预防脊髓损伤(SCI)后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CI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SCI模型组、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空白对照组及SCI模型组不做处理,SCI甲状旁腺激素组每3天按照60μg/kg注射甲状旁腺激素一次,SCI阿伦磷酸钠组术后1 h开始灌服阿伦磷酸钠药液。BBB评分法记录术后的1 d、3 d、7 d、14 d、28 d、42 d、56 d大鼠的行为学运动评分;血钙和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分别检测4和8周大鼠血钙(Ca)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原位DNA片段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结果在各个时间点SCI模型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SCI甲状旁腺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各个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高于SCI模型组(P0.05);SCI模型组在4周和8周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4周和8周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CI模型组,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CI模型组(P0.05);SCI甲状旁腺激素组和SCI阿伦磷酸钠组在8周的ALP含量、股骨和胫骨骨密度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4周,C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Cleaved caspase3和GSK-3β蛋白表达显著低于4周(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混入抗结核药物的骨水泥治疗股骨大粗隆结核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6例股骨大粗隆结核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清理病灶,并将混入抗结核药物的骨水泥填充于骨缺损处.结果 16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均未出现病灶扩散、复发及继发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下肢功能良好,行走正常.结论 采用混入抗结核药物的骨水泥治疗股骨大粗隆结核疗效确切,手术难度及费用低,比植骨方法的非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可有效预防股骨粗隆周围骨折.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雷式负压引流与传统引流后切口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2-12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58例(64足),术后采用手雷式负压引流31足,传统引流33足。结果 58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传统引流组术后28足切口一期愈合,5足出现创缘皮肤坏死,切口一期愈合率84.8%;负压引流组术后30足切口一期愈合,1足切口愈合不良,一期愈合率96.8%。结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使用手雷式负压引流较传统引流切口愈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59.
王忻  郭征  李靖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0):9870-9873
背景:细胞因子异常及神经功能的异常、激素水平的改变均参与了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往对细胞因子及激素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神经异常对骨调节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课题创新性地应用血生化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松质骨中神经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中的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3月龄SD大鼠48只,体质量为(210±16) g,随机均分为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 方法:脊髓损伤组于T10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3,6 周分批每组随机取8只动物处死。测定血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对股骨髁松质骨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的染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各时间段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0.01),各时间段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各时间段分布于小梁骨内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呈强阳性,脊髓损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减弱( P < 0.05或0.01)。 结论:脊髓损伤后松质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弱可能与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