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2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一次性咬合重建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低位咬合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行一次性咬合重建,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诊,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用肌电图仪测咀嚼肌肌电活动,用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测咀嚼效率。结果患者咬合升高3.5mm。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对义齿的美观和功能都满意。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最大紧咬状态下变化不明显。治疗前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光密度值为0.436,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光密度值为0.745和0.875,患者治疗后咀嚼效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一次性咬合重建可以尝试性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洞固位形外展度不同对低矮牙冠固位力的影响。方法:用离体牙复制出高度为3.0mm和2.5mm的金属牙体模型,然后在高度为2.5mm的离体牙模型上制备深2mm直径2.5mm大小的洞,依次控制外展度分别为4°,8°,12°,并复制金属牙体模型,在其上制作金属全冠,用玻璃离子粘固剂粘接,通过万能实验机测量记录全冠在轴向拉力作用下的粘接固位力。结果:高度为2.5mm无洞固位形组与高度为3mm组比较,固位力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展度为4°洞固位形组与2.5mm无洞固位形组比较,固位力有所增加但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展度分别为8°,12°洞固位形组与2.5mm无洞固位形组比较,固位力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高度降低,冠固位力下降,增加洞固位形后,当外展度为很小时,固位力无明显改变,当外展度适当增大时,固位力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3.
64.
单分子检测技术是对宏观表象本质进行直接探索的一种方法,其检测空间尺度可至纳米数量级,考察异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并鉴定、分类、定量比较它们的亚群。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生物系统中小概率事件或数目较少的目标分子。本文以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为例概述单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建立大鼠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离断和牙周炎双重动物实验模型,从组织学上观察神经损伤对牙周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将36只2月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结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喂10%白砂糖水,行饮食诱导;②实验组:结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左侧下牙槽神经离断,喂10%白砂糖水,行饮食诱导;③假手术组:结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左侧假手术操作,喂10%白砂糖水,行饮食诱导。分别在第2、4、6、8周取标本,行HE切片观察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从X线检查结果和组织学结果看,实验组牙周炎症程度明显重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离断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对牙周炎的进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并使用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牵引角度逆时针减小时其反作用力在颌骨特别是颞下颌关节(TMJ)的应力及位移变化,为正畸临床更好地治疗骨性Ⅲ类错矜,避免对TMJ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完整的包含TMJ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直接在颏部施以一定大小的力并逆时针改变施力的方向,测定颌骨和TMJ区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应力方面:①从不同角度加载节点力之后产生最大应力点出现在加载部位颏部,关节窝、髁突头颈部等上下颌接触部位应力也比较集中,且随角度的逆时针变化,最大应力增大;②接触部位(TMJ)应力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颌骨产生接触应力,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到22。时,接触应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骨同样产生接触应力,下颌头处节点的等效应力(如节点24757)随牵引角度的逆时针减小呈增大趋势,下颌颈处的节点(如.4,24301)也是如此。位移方面:①以一定力值不同角度施加载荷后,该模型产生微小的位移变化,位移最大部位产生在加载部位,下颌骨位移沿x轴正方向逐渐减小。牵引角度小于等于37°时,上颌骨位移沿Y轴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②5个节点在x,Y方向的位移可以看出:X轴位移值均为正值,且随着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位移基本呈上升趋势(31°位移值最小);Y轴位移值大部分为负值(只有37°时关节窝内节点和34°时关节窝内个别节点为正值)说明37°时下颌即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随着角度逆时针减小,上下颌均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且位移值基本呈增大趋势。结论①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②前牵引矫治器在牵引上颌向前的同时,确实对颌骨及TMJ产生反作用力,如下颌的后下旋转,颏部的应力变形等,因此临床上在保证上颌牵引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将其不利的反作用力降到最低;③从作用力反作用力两方面考虑,传统加力方式中的(500g,37°斜向下)角度37°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具体选择哪个角度,还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相似文献   
68.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是一种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发育受累而引起的牙齿发育异常的疾病。我们发现1例区域性牙齿发育异常患儿,该患儿主要受累牙为右上颌恒牙,下颌恒牙未受累及。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9.
《口腔医学》2013,(5):299-302
目的建立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三维特征,并比较双侧髁突对称性。方法选择3个不同年龄组:替牙组(8~11岁)和年轻恒牙列组(11~16岁),成人组(18~30岁)的偏颌患者各12例,进行CBCT扫描,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Sim plant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偏颌患者髁突三维形态存在差异性。替牙组下颌偏斜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差异;年轻恒牙列组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下颌支高度、髁突后斜面长度、髁突后斜面倾角偏斜侧与对侧比较出现了差异,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非对称性改变;成人组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非对称性改变,偏斜对侧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较偏斜侧增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偏斜侧减小。结论下颌偏斜可引起髁突的非对称性改建,从替牙组到成人组,下颌偏斜有从下颌移位向骨骼异常发展的趋势,故下颌偏斜患者应该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70.
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与牙周病发病密切相关,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牙槽骨的病理性吸收是由破骨细胞最终完成,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探讨,将为研究牙周病的发病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调控、免疫反应对牙周病牙槽骨吸收的调节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