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背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桡骨骨缺损模型长度均不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目的:对兔桡骨缺损模型施行标准化研究再探讨,以期获得相对更可靠的兔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方法:选用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双侧桡骨共80侧,在麻醉下行兔桡骨手术造成桡骨完全骨膜缺损,将桡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缺损1.0,1.2,1.4,1.7和2.0 cm组,每组16侧。分别于术后12周行X射线、大体解剖、CT三维重建和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周可见缺损1.0 cm组至缺损2.0 cm组愈合率逐步下降,1.4 cm骨缺损组愈合率低于1.0及1.2 cm组(P < 0.05)。1.4,1.7,2.0 cm骨缺损组X射线评分及CT评分值均低于1.0及1.2 cm骨缺损组(P < 0.05),说明骨缺损尺寸在1.2 cm以下时,桡骨自行愈合率相对较高。结果提示实验成功建立了兔桡骨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缺损(包括骨膜)尺寸≥1.4 cm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2.
背景:有研究认为骨的形态结构与其所处的应力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影响髋臼骨小梁的方向。 目的:观察不同物种髋臼骨小梁方向的差异。 方法:X射线观察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提供的成人双侧髋骨干燥标本和成年恒河猴髋骨标本,将采集到的图像输入Imagine pro plus 6.0,经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得出0°-180°的频谱值,计量不同的角度骨小梁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人类髋骨在0°及90°频谱值最大,与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而恒河猴髋骨的频谱值分布较为弥散,没有明显的峰值。说明人类髋臼区域骨小梁主要沿90°及180°方向分布,与特化的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说明髂坐束的出现是与直立行走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3.
背景:以往骨科内固定常使用C臂机进行体表定位,但固定中的反复透视会加大对人体的损伤及延长固定时间。 目的:探寻一种简便实用、更有利于骨科内固定的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 方法:使用自制的简易装置将雷达状的红色激光投射在体表来辅助C臂机进行体表定位。使用SD大鼠和新西兰大白兔设计动物实验,模拟软组织内异物定位、骨折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脊柱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定位3种骨科内固定方法。分别使用传统C臂机和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各进行 30次定位。分析2种方法对操作的影响,并分析深度和活体因素对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C臂机定位相比,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快的进行体表定位(P < 0.05),但定位的深度和活体因素会影响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的准确度(P < 0.05)。说明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动态化的优点,可方便骨科内固定的进行,但在固定过程中需考虑各种因素对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减小或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将更好的发挥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24.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采用正常人体的CT数据构筑三维模型研究皮质骨厚度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目的:根据髋骨皮质骨三维厚度分布规律对髋臼区域的皮质骨厚度进行分区。 方法:使用Mimics对8名健康志愿者髋骨CT图像进行分割提取皮质骨并建立几何模型。以A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PCL编写皮质骨厚度测量的新算法。获得厚度数据后根据各厚度范围皮质骨分布面积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测得的厚度范围进行分组。 结果与结论:髋骨皮质骨厚度介于0.44~4.00 mm,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可分为0.44~1.133 mm、1.133~1.826 mm及1.826~4.00 mm 3组,按照这3组厚度范围对髋骨模型进行渲染后发现整个髋骨的皮质骨的较厚部位可分为明显的三组皮质骨束,第1组沿弓状线延伸至耻骨联合,第2组从臼顶延伸到髂结节,第3组分布在坐骨大切迹上下。说明在髋臼区域皮质骨较厚的部位可大致分为3组,其部位与应力集中点点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5.
骨软骨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占良性骨肿瘤31.6%,发病年龄以11~20岁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6∶1[1]。骨软骨瘤可分为单发、多发两种,通常发生于长管骨干骺端,生长在腘窝处极少见。本院于2010年5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粉碎性髌骨骨折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15 5例髌骨骨折患者 ,进行钢丝环扎固定、单纯环形缝合固定、 AO张力带固定、镍钛 -聚髌器 (N T-PC) 4种手术治疗。 139例随访 6月~ 8年。结果 :钢丝环扎固定、单纯环形缝合固定、AO张力带固定、NT-PC固定 ,术后优良率分别为 82 .5 % ,6 8.2 % ,78.9%和 91.3%。结论 :镍钛 -聚髌器固定牢靠 ,简单易行 ,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和对比单纯髓内钉固定与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下IV、V型粉碎性骨折患者46例。术中先行闭合牵引复位,若透视显示骨折复位不满意,则行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手术,共27例;若透视复位满意,则行常规的单髓内钉置入手术,共1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合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固定组术后卧床伤肢主动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5.59±5.1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下肢功能均逐步恢复。复合固定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髋关节伸-屈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合固定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P<0.05),而VAS评分显著小于单髓内钉组(P<0.05),但是两组间差异在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复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89±0.80)个月,而单髓内钉组为(4.53±0.80)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发生骨不连、再骨折。[结论]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但不可避免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输血率。  相似文献   
28.
张新潮  彭裕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3226-3227,F003
目的:利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法探讨下腰痛患者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4只Wistar大鼠分两组。Ⅰ组中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注入背肌,双苯甲亚胺(Bb)注入膀胱壁;Ⅱ组中将荧光素快蓝(Fb)注入背肌,维生素B2(NY)注入坐骨神经。此后在有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腰部的后根神经节(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腰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投射到背肌和膀胱及背肌和坐骨神经;部分有分支投射的细胞含CGRP。结论:由下腰痛引起的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建立大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体外模型.[方法]为了模拟椎间盘内部低营养低代谢环境,采用低胎牛血清培养法培养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分别含0%,1%,3%,5%,8%,10%胎牛血清,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筛选最佳浓度,检测凋亡率、凋亡蛋白表达及caspase酶活性.[结果]低胎牛血清培养组细胞发生形态改变,DAPI染色阳性细胞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随着FBS浓度降低而升高,1%为最有效诱导凋亡浓度;Western blot示FAS、caspase-3、PARP、细胞色素C表达在1% FBS组明显高于10%时,同时caspase-3/8/9酶活性增高.[结论]低胎牛血清培养法能诱导体外培养的软骨终板细胞发生凋亡,最终会引起细胞功能丧失和椎间盘退变,caspase家族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分析老年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失禁相关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和皮肤撕裂伤(skin tear,ST) 3类皮肤损伤的现患率及危险因素,为预防皮肤损伤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月31日,来自20个省(区、市)50所医院的1 067名护士对所在医院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检查,以判断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及类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和有无PI发生危险等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类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调查14 470例老年住院患者,年龄为(73.35±8.90)岁,皮肤损伤总现患率为6.69%,PI、IAD、ST的现患率分别为3.91%、1.89%和0.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PI发生危险、协助自理、低蛋白血症、汉族、贫血、慢性病数量≥2种和年龄≥71岁为老年住院患者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I发生危险、协助自理、低蛋白血症、慢性病数量≥2种、住院时间≥8 d和年龄>80岁为IA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I发生危险、低蛋白血症为S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3类皮肤损伤均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制订预防策略时既要关注危险因素的独立作用,也要考虑其联合作用,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