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雌激素缺乏致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众所用知,雌激素有助于维持骨量,由于绝经所导致的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引起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骨代谢的影响正成为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雌激素缺乏对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β(interleukin-6,IL-6)水平、RAIC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细胞因子产生影响,这些细胞因子变化对破骨细胞功能、骨吸放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的常见病因.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白介素-1α和β、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环氧化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退变椎间盘中有较高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及Sox9基因等表达降低,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治疗为椎间盘退变带来了希望,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诱导蛋白-1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生长分化因子-5等生长因子基因,以及Sox9基因成功导入人或动物椎间盘细胞中发现,这些外源基因可促进Ⅱ型胶原和(或)蛋白多糖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将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基因成功导入椎间盘细胞,可从抑制分解代谢方面为基因治疗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基因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转基因技术方法的提高,基因治疗可望进入临床为椎间盘退变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44.
北京市18岁以上居民颈椎病现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现状,为卫生资源分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0年12月期间对北京地区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颈椎病的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结果 3859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颈椎病患病人数531例,其患病率为13.76%;中心城区、郊县城区和农村中,郊县城区人群患病率最高(15.97%)(χ2=8.257,P=0.016);女性颈椎病患病率(16.51%)高于男性(10.49%)(χ2=29.432,P< 0.001);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呈倒“U”字形分布,45-岁和60-岁组人群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0.43%和18.91%(χ2=112.408,P<0.001);不同职业状态人群中,在职人群的患病风险为无业人群的1.303倍(95%CI:1.008,1.684)。经多因素分析,居住地(郊县城区)、性别(女性)、年龄(45-岁与60-岁组)、雇佣状态(在职与退休)为颈椎病的高危人群,OR值依次为1.306、1.811、2.171、2.430、1.664和1.303。结论 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较高,分布范围广,有必要在大范围内加强对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中青年女性、45-岁和60-岁和在职人群为颈椎病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计算机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和置钉精确性。方法总结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置入的159枚颈椎(C2-7)椎弓根螺钉,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同时总结X线透视引导下145枚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性,并与CT三维导航引导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中20例患者进行术中导航操作时间和精确性的监测。结果CT三维导航系统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97.5%,X线透视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91.7%,两组满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组位置不满意的4枚螺钉均发生于早期病例,导航系统使用熟练后未再出现置钉不满意病例。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中工具注册和参考点照合时间平均3.5min(2~8min),位置误差率平均0.31mm(0.12~0.56mm,导航仪自动计算)。每枚椎弓根螺钉定位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2min(1~3.5min)。术中只需进行2次C型臂X线机透视印证螺钉定位针和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论采用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与X线透视引导相比,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相似文献   
47.
2010年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腰痛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0年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腰痛患病现状。方法 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0年12月对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腰痛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计算腰痛总患病率、地区和人群(性别、年龄)腰痛患病率。不同性别地区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同年龄腰痛患病率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年龄组内某几组年龄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分割卡方检验。结果 3860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腰痛年患病率为26.09%(1007/3860)。腰痛时点患病率为6.11%(236/3860)。腰痛持续时间< 3个月的患病率为16.76%(647/3860);3~6个月的患病率为4.12%(159/3860);≥6个月的患病率为5.21%(201/3860)。男性患病率(23.03%)低于女性(28.83%);中心城区(20.88%)低于郊县城区(29.88%)和农村(27.54%);对于男性,郊县患病率最高(28.42%),农村次之(23.47%),中心城区最低(17.48%)。对于女性,郊县和农村的患病率均高于中心城区。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55~岁组男性患病率最高,60~岁组女性患病率最高;中心城区和农村60~岁组患病率最高(34.43%和48.68%),郊区55~岁组最高(47.26%)。结论 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腰痛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较高,慢性腰痛更突出,且分布范围广,腰痛在北京地区处于流行状态;腰痛患病率存在郊县和农村地区较高,女性较高,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