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TXA的患者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并纳入对照组(Placeb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发症、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IBL)、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TBL)、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输血费用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围术期总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成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影像学参数、术前凝血指标和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TX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TXA组1245.22±770.61ml vs对照组1633.65±962.49ml, P=0.021)、术后引流量(TXA组1205.68±367.76 ml vs对照组1412.83±538.45ml,P=0.035)及总出血量(TXA组2450.90±1022.69ml vs对照组3046.48±1274.02ml,P=0.01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TX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400.44±267.80ml,对照组为526.22±339.96ml,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31),TXA组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及输血率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XA组468.29±391.43ml vs 723.33±462.99ml,P=0.009;TXA组68.29%vs对照组86.67%,P=0.025)。TXA组围术期总输血量为746.34±460.49ml,显著小于对照组(1143.33±669.02ml)。TXA组患者围术期输血费为969.76±840.24元,而对照组输血费为1460.67±1029.51元,使用TXA可明显减少围术期输血费(P=0.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术中使用1g TXA可减少围术期出血689.89ml,减少异体输血390.26ml,减少输血费用549.11元。使用TXA没有发现明显并发症或副作用。结论: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使用TXA是有效、安全,并可以显著降低医疗费用成本。  相似文献   
82.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凸等众多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与个人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1].目前,尚无从根本上逆转IDD进程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83.
绵羊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可行性评估。方法:将9只绵羊分为对照组(A组)、1个月组(B组)和3个月组(C组)。经颈前路手术将新型注射压迫系统的致压球囊置入C4/5椎间隙并固定,将注射阀埋于颈后皮下。A组术后不注射碘海醇,B、C组术后每周经皮向注射阀注射0.1ml碘海醇,使球囊缓慢膨胀,对颈脊髓产生慢性压迫。每4周于全麻下行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每次注射造影剂后和检查前后用Tarlov评分法对动物进行行为学评价。终止观察时取压迫节段脊髓进行病理观察及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不同组实验动物行为学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观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组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均为5分。B组及C组每次注射造影剂前后Tarlov评分不变。终止观察时B组实验动物平均椎管侵占率为54.6%,Tarlov评分1只4分,2只5分;C组实验动物平均椎管侵占率67.6%,Tarlov评分1只2分,2只3分。肉眼可见B组受压节段脊髓变扁,C组明显凹陷;病理学检查见B组受压节段脊髓前角内神经元数量减少,胞体周围间隙增大,尼氏体减少,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变性;C组白质出现片状脱髓鞘区和空泡变性,灰质内多量神经元变性,可见核固缩、尼氏体减少或消失。电镜下B组神经元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部分线粒体肿胀,轴突空泡变性,形态不规则,髓鞘松解,部分轴突髓鞘脱失;C组神经元可见胞膜崩解,核固缩,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核糖体脱失,线粒体广泛空泡变性,髓鞘崩解,轴突肿胀,基质致密,部分轴突消失。A组未见异常组织学改变。结论:术后实验动物行为学、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符合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特点,新型注射压迫系统可以辅助建立稳定、可靠的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4.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um,OPLL)及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ligamentum flavum,OLF)均为发生于脊柱韧带的疾病,是导致颈胸部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常见原因。外界因素及易感基因是影响OPLL与OLF发病率的重要原因。外界致病因子如慢性退行性变,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身高/体  相似文献   
85.
背景:持续应用和间断应用甲状旁腺激素以及使用量的大小对骨的效应有很大差异。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甲状旁腺激素间断给药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甲状旁腺激素5,20及50 nmo/L组,每天作用1 h,MTT 法检测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检测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结果与结论:甲状旁腺激素50 nmol/L每天作用1 h可显著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同时使碱性磷酸酶升高,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结果证实50 nmo/L甲状旁腺激素间断应用可以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86.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创伤等因素会导致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氨甲环酸是一类抗纤溶药物,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可减少置换后显性失血、总失血量,并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22例在术中经静脉给予总量2 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32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连续5 d的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间失血量的差异性。置换后1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为(302.9±189.9) mL,对照组为(596.8±271.4)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各发生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提示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异体血输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7.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54例.按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7例,ⅡB型23例,ⅡC型8例,Ⅲ型16例.4例伴有脊髓损伤(ⅡB型3例,ⅡC型1例).ⅡA型、2例合并相邻椎体骨折的ⅡB型、6例ⅡC型和Ⅲ型患者采用Halo-vest外固定;16例ⅡB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5例移位严重的ⅡB型和2例ⅡC型采用后路寰枢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均超过24周,拍摄颈椎侧位、开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1例Halo-vest外固定治疗者中,30例在12周时获得骨折愈合,其中4例(ⅡB型1例,Ⅲ型3例)原始骨折有前移位者,在牵引复位、Halo-vest固定后发生再移位,畸形愈合,但无神经压迫表现;1例2周时复查骨折前移位,改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获骨性融合.16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的ⅡB型骨折患者13例骨折愈合,3例在24周时骨折仍未愈合,骨折端有明显骨质吸收;7例寰枢关节固定融合患者在12周时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Halo-vest外固定适合治疗ⅡA型、无或轻度移位ⅡC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但原始有前移位的骨折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移位.可复位的ⅡB型骨折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但骨折移位大的ⅡB型和粉碎性骨折宜及早采用寰枢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88.
回顾性分析1998-10/2003-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5~58岁.首先清理骨折端组织,畅通骨髓腔,然后应用单臂外崮定架崮定骨折,固定3周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应用骨穿针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穿针.自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部位,20~30 mL/次,共3次,每次间隔2周.另选1993-08/1998-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17~68岁.应用常规方法切开植骨内崮定治疗.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复查时间分别为术后3,6,9,12个月.实验组32例患者中随访28例,骨不连愈合25例,愈合时间为3~9个月.对照组31例患者中随访27例,22例骨不连愈合,愈合时间为6~12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患者骨不连的愈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换药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螺纹针松动现象,消毒后再扭紧即可;无固定架断裂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桡神经损伤1例,保守治疗恢复;骨髓穿刺及移植部位无感染、皮肤坏死和明显异位骨化发生.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钢板断裂,1例桡神经损伤.提示外固定架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与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骨不连相比,能加速骨不连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比较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体位改变时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健康检查的53例中老年人资料[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龄60.7±9.3(45~81)岁]和145例青年人资料[男性51人,女性94人,年龄23.1±2.3(19~29)岁]。所有人均有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检查结果,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骶骨角(SSA)、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轴(SVA)、T1骨盆角(TPA)等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站立位-坐位时矢状位序列的不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与青年组从站立位到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结果:中老年组站立位SVA为3.9±27.7mm,TPA为8.5°±6.9°,PT为12.7°±7.2°,SSA为124.3°±9.0°,LL为47.2°±12.1°,LT为-6.0°±6.9°,TK为33.2°±8.7°,SS为32.8°±8.2°,坐位时SVA为25.9±26.0mm,TPA为18.1°±8.5°,PT为21.1°±9.5°,SSA为113.6°±10.3°,LL为33.8°±12.9°,LT为-4.4°±5.7°,TK为28.5°±9.7°,SS为25.1°±9.2°,除LT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站立位到坐位时,其SVA增加22.0±32.6mm,TPA增加9.6°±6.2°,PT增加8.4°±7.3°,LT增加1.5°±6.2°,LL减小13.4°±8.8°,TK减小4.6°±5.0°,SS减少7.6°±7.2°,SSA减小10.7°±8.1°,变化程度均小于青年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从站立位到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后倾,脊柱生理曲度变浅,矢状轴前移,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受体位影响变化程度明显小于青年人。  相似文献   
90.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影像医学已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等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影像诊断的基础。脊柱由骨结构及周围脊髓、血管、韧带等组织组成,解剖结构极为复杂,因此如何清晰地显示临床所需观察的部位是对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医师技术水平、体力、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