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有研究表明后路矫形内固定及前路矫形内固定对于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哪一种方法对于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效果更佳,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的风险更小,同时远期疗效更可靠尚无报道。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胸椎钉道导靶3D模型,为其生物力学分析及科学置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例28岁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志愿者从T1至骶骨的CT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6.0软件中,通过几何清理建立完整的脊柱侧凸三维模型,于椎体模型上利用Mimics 16.0软件中设计模块建立胸椎钉道导靶。将三维模型点云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中,对模型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最后将三维模型导入ANSYS 14.0有限元分软件中建立具有生物性能的有限元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完整的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四面体单元440 975个和杆单元 580个,共计441 555个单元,1 077 318个节点。成功建立了12个胸椎的钉道导靶模型包括四面体单元4 682个,7 390个节点,试验建立了外形逼真的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其胸椎钉道导靶模型。结果证实,建立的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实验提供科学依据,胸椎钉道导靶模型的建立为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提供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鉴定软骨终板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cell,CEC)。用不同浓度的FBS分别培养CEC 24h、48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第三代CEC中加入HMGB1后,分别在3h、6h、12h、24h时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3 (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 RNA表达,6h、12h、24h时检测蛋白表达量;CEC中加入100ng/ml HMGB1后分别在0、5、10、30、60和120min,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将CEC分为6组:对照组、HMGB1(100ng/ml)组、FPSMZ1(HMGB1抑制剂)组、HMGB1+FPSMZ1组、U0126(ERK抑制剂)组、HMGB1+U0126组),使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3、VEGF和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的表达及Elisa检测IL-10的表达。全部结果均为重复独立3次实验,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Ⅱ型胶原抗体表达呈阳性,为CEC细胞;10%FBS培养48h为CEC增殖最佳的时间点和浓度;HMGB1能够诱导ERK和JN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从开始到10min逐渐升高,10min时达峰值。HMGB1上调了MMP-3 (P=0.039)和VEGF的m RNA (P=0.042)表达,下调IL-10 (P=0.025)的m RNA表达,三种因子蛋白表达与m RNA有相同的规律;HMGB1+FPSZM1组与HMGB1组相比,ERK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明显减少;在CEC中加入U0126后,MMP-3(P=0.041)和VEGF(P=0.04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P=0.00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CEC中加入FPSMZ1后,HMGB1对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表达的作用明显降低(P=0.031)。结论:HMGB1可增加大鼠腰椎CEC中的MMP-3和VEGF的表达,降低IL-10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跟腱断裂:即跟腱组织的断裂,一般是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引起,以跟腱局部明显肿胀、疼痛、跖屈无力、不能踮脚站立、跛行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触及跟腱断裂处凹陷,无法完成单足提踵功能,Thompson试验(+)。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跟腱断裂部位。 跟腱缝合方法:由于肌腱愈合的机制特点,术后极有可能产生粘连,故在缝合材料和缝合方式方面有特殊性。跟腱断端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卵圆钳辅助穿针修复术、带线锚钉修复术、Achillon吻合器修复术以及内镜下修复术等,缝合方法主要包括Bunnell缝合、Kessler缝合及Krackow缝合。 背景:传统开放缝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以明显降低腓肠神经损伤以及跟腱再次断裂的风险,但却增加了切口相关并发症以及组织粘连等问题。虽然Krackow缝合法强度更大,但难以做到小切口微创手术,以及过多的锁扣加强缝合可能会影响跟腱血供。而经皮编织改良 Kessler缝合法不仅缝合处光滑平整,相对牢固,而且张力较强,跟腱功能恢复好,还可以做到微创。 目的:通过与开放缝合术对比,探讨跟腱内侧小切口经皮编织改良Kessler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于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7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腱内侧微创组(n=36),分别采用常规开放改良Kessler缝合手术治疗和跟腱内侧小切口经皮编织改良Kessler缝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与开放组相比,腱内侧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P < 0.05);②腱内侧微创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ATRS评分和AOFAS评分明显高于开放组(P < 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ATRS评分和AOFAS评分却无明显差别(P ˃ 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腱内侧微创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 < 0.05),其中主要为切口相关并发症;⑤结果表明,与开放改良Kessler缝合术相比,跟腱内侧小切口经皮编织改良Kessler缝合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围术期指标突出、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疗效显著等优点。 ORCID: 0000-0003-2610-5380(王小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teroid—induced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SANFH)是指因长期或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后造成股骨头活性成分的死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SANFH占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的首位。近年来由于临床中激素的广泛应用,使得SANFH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尽快探明SANFH的发病机制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未明,缺血缺氧是其根本原因,缺氧状态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传导。作者的前期研究发现,骨细胞凋亡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存在关联。 目的:分析低氧诱导因子1α和骨细胞凋亡是否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存在关联。 方法:选健康5月龄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兔给予激素联合内毒素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最后一次给药后第4周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双侧后肢股骨头,光镜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计算各组空缺骨陷窝;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空缺骨陷窝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骨细胞凋亡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低氧诱导因子1α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675),实验组中空缺骨陷窝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93)。结果说明,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低氧诱导因子1α的低表达与骨细胞凋亡存在相关性,二者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骨细胞的死亡方式为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骼疾病是研究热点,寻找有效的方法防止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后表面MHC抗原的表达。 方法:抽取兔骨髓组织,在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加入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蛋白的IMDM诱导培养基诱导后,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源性成骨细胞MHC抗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不表达、MHCⅠ类抗原表达。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后,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可用于同种异体或异种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神经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移植细胞,但其在宿主体内自然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低,严重制约了其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 方法:从新生 Wistar 大鼠海马组织中无菌条件下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然后取第3代的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0.5,5,50,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 结果与结论: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的转化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的转化率高于0.5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P < 0.05),但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中神经元数量接近(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体外能够有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并可明显提高其向神经元的转化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进行国人膝关节假体设计以及全膝关节置换时,不仅要考虑到国人胫骨近端解剖特点和几何形态上的差异,同时也还应该注意不同种族间的差异性。目的:通过对汉族与蒙古族胫骨近端的CT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对比其在蒙、汉族之间的解剖形态学差异,为全膝关节置换的假体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于关节外科就诊的患者60例,其中汉族组、蒙古族组各30例,各组均男15例,女15例,年龄(36.00±7.22)岁。16排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对其进行螺旋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图像以DICOM格式导出存盘。再利用Mimics 15.0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测量。分别对胫骨平台宽、胫骨平台内侧前后径和外侧前后径进行测量,以观察其在性别、侧别和民族间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与结论:以上各指标值在左、右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胫骨平台宽、胫骨平台内侧前后径和胫骨平台外侧前后径在男、女性别间和汉族、蒙古族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具体表现在:①胫骨近端的形态学测量参数无论汉族组还是蒙古族组在性别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且男性各均值大于女性。②部分参数指标在汉族与蒙古族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提示在施行人工全关节置换时,应根据国人形态特征、性别、民族、地区等差异正确地选择并放置假体。③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和个体化设计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合的假体,从而确保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t present, there are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unsteable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f the knee joint in adolescents, but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are not ideal.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oabsorbable pin fixat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fracture healing in juvenile unstable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through Lysholm, IKDC, Hughston scoring and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were enrolled. Under arthroscopy, a small incision was localized and cut followed by bioabsorbable pin fixation. 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2.7 years.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affected limbs after fixation was assessed by using Lysholm, IKDC and Hughston scoring. X-ray examination was used to observe fracture healing.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t 6 months after fixation, the Lysholm and IKDC scor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maintained till the last following up. There were 15 patients scored as excellent, 2 as good and 1 as poor. X-ray films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7 cases of fracture healing (94% healing rate). The average fracture healing time was 2.9 month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bioabsorbable pins can improve the bone healing in juvenile unstable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