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冠状面Cobb角38°~108°,平均62.46°,矢状面后凸角(T1~T12)-8°~60°,平均43°;旋转畸形Ⅰ~Ⅲ度。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畸形进行矫正,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结果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obb角5°~42°,平均20°,平均矫正率71.06%。矢状面后凸角(T1~T12)5°~41°,平均24°。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5.8%,无内置物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椎弓根钉棒矫形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2.
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MRI在辅助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MRI辅助PKP术前计划,对2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24~36个月,VAS评定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VAS分值改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辅助PKP术前计划非常必要,可以帮助确定病变椎体。  相似文献   
24.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2年8月~2004年8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自动经皮穿刺切吸术(APLD)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背景:椎间失稳能导致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基础环节。 目的:观察退变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后,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所有兔均建立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在完成椎间失稳建模后立即于损伤侧L5~6,L6~7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治疗组于椎间失稳建模后3个月行相同方法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3,6个月,预防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分布均匀,潮线清晰。Mankin评分降低(P < 0.05)。建模后第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表层光滑,细胞排列均匀,潮线清晰,染色均匀,Mankin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在兔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延缓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26.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理论的飞速发展为构建腰椎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为研究椎间盘、椎板切除、腰椎融合、脊柱内固定材料等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L3~5腰椎活动节段力学模型。 方法:通过CT扫描、Unigraphics V18.0软件进行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与结论:建立下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L3~5),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可以模拟生物力学实验。建立的模型共有6 482个节点,31 326个单元,生成网格时利用网格生成器的扫掠和优化功能,尽量依据模型的几何外形,使网格生成的最少,兼顾了对建模准确性和计算可行性,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对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7.
背景:目前关于T6-T7-T8经肋椎单元固定缺乏相关生物力学模型,另外关于临床断钉断棒、骨融合质量差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及合理解释,也无基础研究参数支持。 目的:建立T6-8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其所受应力并对其进行改进。 方法:获取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年龄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 13.0软件和Ansys 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 N•m的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中、下位螺钉;对于连接棒,中部总是小于下端,且中部应力为零;侧弯位,上、中位螺钉尾部应力相当,连接棒单侧应力相当。同一部位在3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连接棒中段在侧弯运动下应力增大,下位螺钉末端在3种运动状态下应力相当。提示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结核患者在做前屈、后伸、侧弯这3种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较中、下位螺钉更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在做前屈、后伸运动时连接棒下端和在做侧弯运动时连接棒中段更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8.
背景:临床多见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Cage行椎间融合时采用自体髂骨颗粒填充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椎间融合率的报道,很少有整个融合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融合情况以及自体椎板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率的远期随访报道。 目的:随访观察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均为单一椎间隙病变,男24例,女39例;年龄46(35~72)岁,将全椎板减压后的自体椎板、棘突碎骨粒庆大霉素浸泡后充填于Cage内,应用髓核钳沿备好的Cage 通道将部分绞碎自体骨植入Cage 前间隙内,然后再沿备好的Cage通道植入Cage。随访53(37~62)个月;术后1周,3,6,12个月及远期行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观察患者不同时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中,51例患者成功融合(81%),融合部位均位于Cage内及其前方,融合时间为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果说明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椎间Cage植入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应用减压后的椎板骨颗粒填塞Cage及椎间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取骨区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9.
同轴显微内镜下切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同轴显微内镜下切吸加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疗效.方法 自2005年2月~2007年2月,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同轴显微内镜下切吸加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5~55 min,平均35 min;出血量小于5 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防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进行床I临疗效评定:优48例,良33例,可4例,差2例.结论 应用同轴显微内镜下切吸加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电视监视下操作、创伤小、不出血、不干扰椎管内环境、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0.
应用骨刀有限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量椎板的相关参数,探索用骨刀安全快捷有限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100套成年人腰椎(L1~S1)干燥骨标本椎板结构进行测量,并根据术前患者X线和CT片测量的相关数据,设计上下椎板的切骨线和切骨方向。骨刀切入深度参考干燥骨测量的相关参数。用不同型号的锋利骨刀在椎板间有限开窗摘除间盘髓核组织对228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椎板上下缘的厚度为3.2~14.4mm;上下缘中部中点的厚度为3.5~10.9mm;腰椎双侧关节突间隙间距离为22.0~56.5mm;腰骶椎椎板夹角上缘为60°~115°,下缘为30°~150°。228例患者手术操作时间15~30min,平均20min。失血10~70ml,平均45ml。无骨刀损伤神经根和硬脊膜病例。192例获得18~78个月,平均41.6个月随访,优158例,良28例,差6例,优良率95.8%。结论:腰椎椎板结构相关参数自L1至S1有一定变化规律,为个体化较安全的手术操作提供了参考值。但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应主要依靠术前影像学测量结果。骨刀有限开窗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的,它能够简化手术程序,省时,减少手术损伤和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