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12.
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或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也称特发性马蹄内翻足(Idiopathic clubfoot),是小儿骨科领域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总体发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及地区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方面的数据报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马蹄内翻足患儿出生,其中约80%分布在中低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骨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将48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A组,将60例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为(74.46±15.23)min,短于A组的(98.12±20.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4.57±3.39)d,长于A组的(4.81±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量为(115.73±25.83)ml,少于A组的(365.34±125.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0.72±4.93)d、(18.98±5.6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为93.8%(45/48),B组为91.7%(55/6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3/48),B组为8.3%(5/6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患者离床负重时间短,利于功能恢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则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枢椎有限元模型,探索不同受力状态下齿状突发生Ⅱ、Ⅲ型骨折的趋势。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颈部扫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枢椎的面模型及优化网格,而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生成体网格,即生成枢椎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force/moment200N分别施于枢椎齿状突中部、尖部、底部及侧方节点。结果force/moment施于齿状突中部节点时应力集中分布在齿状突基底部及中下部;施于尖部时应力集中于齿状突基底部及双侧上关节突;施于底部时应力集中于齿状突基底部及双侧上关节突;施于侧部时应力集中于枢椎齿状突基底部两侧。结论所建立的枢椎有限元模型可有效用于模拟生物力学分析。颈椎在旋转状态下遭受暴力更易产生Ⅱ型齿状突骨折,后伸及前屈时则易发生Ⅲ型骨折。  相似文献   
15.
16.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心圆复位后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不包括半脱位伴随的RAD。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 551个单元,178 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本院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0d。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进行双斜位(45°斜冠状位和30°斜矢状位)MPR检查后可清晰的显示骶神经根管的骨折情况,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2例,S1、S2神经根均损伤2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发现S1神经根管有骨折块进入3例,S2神经根管1例有骨折块进入,S1、S2神经根管均有骨折块进入2例,此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见S1、S2神经被骨折块压迫),去除压迫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2周症状消失;其余4例患者(S1神经损伤3例,S2神经损伤1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块进入骶神经根管(考虑单纯神经挫伤),予保守治疗,平均13周症状消失。结论:骶骨双斜位MPR技术可作为骶骨骨折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明确骶神经损伤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维CT评价骨盆内移截骨后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通过传统的X射线评价,Chiari截骨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覆盖,但对截骨后效果的三维立体评价研究很少.目的:利用三维CT评价Chiari截骨术后髋关节的形态变化,同时比较X射线及三维CT方法测量股骨头覆盖是否存在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试验,病例来自2003-01/20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对象: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髋臼发育不良患儿12例(12髋),男5例,女7例;左侧8例,右侧4例;手术时年龄7.2-15.2岁,平均11.5岁.方法:12例患者(12髋)均行Chiari截骨治疗.5髋存关节囊外截骨,7髋行关节囊小切口紧邻髋臼外上缘截骨.根据Colton提出的评分方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在前后位X射线平片测量手术前、后的股骨头覆盖率及截骨的高度;在三维CT图像上测量股骨头前1/4、中1,2、后1/4部位的覆盖率.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测量截骨前后股骨头覆盖率、截骨高度:三维CT测量冠状面上股骨头前1/4、中1/2、后1/4的覆盖率及髋臼前倾角:Colton法测量髋关节的功能评分.结果:所有12髋术后临床功能评定,优6髋,良3髋,3髋为一般:在切开关节囊的7髋中,优2髋,良3髋,未行关节囊切开的5髋中,优良各2髋:在切开关节囊的髋中,截骨高度低于未行关节囊切开髋中的截骨高度[(3.64±1.54),(11.00±2.09)mm,P<0.01];不同截骨高度与临床评定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9例有明显的髋痛,随访时,5例已无疼痛(其中4髋截骨高度适宜),4髋截骨过高者仍有疼痛;无深部感染、坐骨神经损伤、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X射线及三维CT测得的股骨头覆盖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但三维CT测得的股骨头前外侧、中外侧覆盖率明显小于X射线测量结果(P<0.01);术后在股骨头的前外侧仍存在覆盖不良.结论:利用X射线测量评价Chiari截骨术后股骨头的覆盖存在假像,真实情况并非像X射线测量结果那样完美.术前、术后利用三维CT仔细评价髋关节的病理缺陷足必要的.Chiari截骨后,在股骨头前外侧仍覆盖不良.为达到合适的截骨高度,行关节囊小切口准确显示髋臼的外上缘对术后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