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制备具有高度有序介孔结构的介孔生物玻璃,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在其表面黏附、铺展、增殖等早期细胞生物学行为。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生物玻璃(MBG);接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于不同组材料表面共培养,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绘制增殖曲线;使用DAPI染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材料表面的细胞粘附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直接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铺展形态。结果在4h和12h,MBG能够显著促进hBMSCs在其表面的黏附;同时,第1~7d,MBG表面的细胞增殖数量显著多于没有介孔结构的普通生物玻璃(NBG)表面的细胞增殖数;在24h内的荧光显微镜观察下,MBG表面在早期有更多的hBMSCs黏附;在第1、4、7d SEM的观察下,MBG表面的细胞能够更均匀的分布并覆盖材料。结论具有有序介孔结构的介孔生物玻璃能够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表面的早期黏附、铺展和增殖,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骨折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浓度变化,并比较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方法]根据不同处理条件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骨折组(骨折后1、3、7d共3组),每组20只.分别于骨折后1、3、7d抽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外周血MSCs,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s)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44、CD90、CD34、CD45).成骨、成脂诱导,碱性磷酸酶、茜素红和油红染色检测其分化特性.[结果]原代外周血MSCs呈集落生长,骨折组集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以骨折后3d组形成的集落数最多,具有显著差异(27.25±11.52 CFU-Fs/cuhure vs 2.80±3.96 CFU-Fs/culture,P<0.01).外周血MSCs高表达CD44、CD90,低表达CD34、CD45,不同的是CD34小部分呈阳性(<20%).与对照组骨髓MSCs的诱导结果相同,外周血MSCs成骨诱导后28 d出现钙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后21 d有大量脂滴出现,油红染色阳性.[结论]外周血体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的MSCs表面标记且可以向成骨、成脂分化.骨折后外周循环中MSCs数量明显增多,呈一定的时序性变化,可能参与骨折修复.  相似文献   
53.
骨肉瘤作为骨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等)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肉瘤细胞与微环境中的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是骨肉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此,骨肉瘤肿瘤微环境靶向治疗有望为骨肉瘤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该文就肿瘤微环境对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文题释义:经皮椎体成形:在影像导引下经皮肤通过或不通过椎弓根将穿刺针穿刺到病变椎体,而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部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微创技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又称“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指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即可发生的椎体压缩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好发于胸腰段,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背部疼痛、神经放射痛、脊柱后凸畸形等。 背景:虽然经皮椎体成形已被广泛用于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但是关于骨水泥合理剂量和选择的相关研究仍不充分,尚未有统一结论。 目的:对比不同黏度大剂量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 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老年胸腰段(T12-L2)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69例,其中85例进行大剂量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对照组),84例进行大剂量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观察组),两组骨水泥注射剂量均>4 mL。术前及术后2 d,记录两组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研究方案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H9H-2019-T90-1)。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2 d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升高(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2 d的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减少(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对照组85例中57例(67.1%)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84例中36例(42.9%)发生骨水泥渗漏,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且观察组椎旁血管、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⑤两组均未出现植入物周围感染、过敏反应、免疫反应及排斥反应;⑥结果表明,应用大剂量的高、低黏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低黏度骨水泥的渗漏发生率较高,高黏度骨水泥可显著降低渗漏风险,尤其是椎旁血管和椎管内的渗漏率。 ORCID: 0000-0001-7982-8270(王梦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5.
背景:钛磨损颗粒在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骨溶解形成的原因之一。 目的:观察钛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商品化纯钛颗粒(货号:00681;Johnson Matthey,Ward Hill,MA,USA),平均粒径4.5 μm,86%的颗粒小于 10 μm。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24 h内SD大鼠成骨细胞,选用第3代大鼠成骨细胞接种于培养皿/板中,24 h后细胞完全贴壁,更换无血清培养液孵育24 h,根据是否加入钛颗粒条件培养基分为钛颗粒组和对照组,其后钛颗粒组更换含0.1 g/L钛颗粒的条件培养基,3 d换液1次。对照组同时换液,但不加入含钛颗粒的条件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于2,4,7,14 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第7天和第14天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碱性磷酸酶定量观察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第14,21天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观察细胞矿化能力的变化。 结果:钛颗粒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 > 0.05);7 d和14 d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钛颗粒组较对照组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分析钛颗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14,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钛颗粒组钙结节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钛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影响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6.
张帆  王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9):3606-3610
背景:目前的研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提取分离方法及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已有较成熟的结论。 目的:总结骨关节炎患者骨髓干细胞基本特征及治疗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MSC,knee",语言设定为英文。从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临床应用进展等2方面进行总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缺损的基本技术,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9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4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在细胞来源方面,老年者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下降,滑液及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成软骨能力要远优于肌肉及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于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等方面,三维支架及无支架的骨髓干细胞植入方法,关节腔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注射,自体骨移植等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都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具体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成骨转录因子SATB2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间充质细胞系C2C12,腺病毒介导的BMP2(Adv-BMP2)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建立并验证C2C12细胞成骨分化细胞模型。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C2C12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经不同浓度Adv-BMP2处理不同时间时SATB2 mRNA和SATB2蛋白表达;以经相应浓度Adv-β-Gal处理细胞作对照。结果经150 pfu/cell Adv-BMP2处理C2C12细胞5 d后,成骨细胞标志基因Ⅰ型胶原、骨唾液酸蛋白和骨钙素表达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MSCs成骨分化模型构建成功。150 pfu/cell Adv-BMP2诱导C2C12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SATB2 mRNA和SATB蛋白表达随分化进程而增加;Adv-BMP2浓度为0~225 pfu/cell时,SATB2表达随Adv-BMP2浓度升高而增加。结论 BMP2可调控SATB2的表达,从而影响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8.
Ghrelin属于脑肠肽,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具有与生长激素相关的多种生物学效应。早期研究认为,神经性厌食症和胃切除术所致继发性骨量减低主要与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不良有关。现在认为,胃内泌酸腺分泌的Ghrelin可能是介导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候选激素。多数临床研究支持Ghrelin与骨量、骨密度正相关,Ghrelin在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增生、分化及矿化。但Ghrelin在体外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其成脂分化。在神经性厌食症继发骨质疏松患者中,Ghrelin反常升高可引起生长激素抵抗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进而导致全身性骨流失以及青少年峰值骨量获得性缺失。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I型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去势法建立I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n=24):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实验动物自由进食水,12 h光照周期。分别在去势前和去势后4、8、12周共4个时间点,采用直接收集法采集大鼠粪便。利用16S rRNA高通量肠菌基因测序技术,在phylum(门),class(纲),order(目),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级别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是肠道菌群的主要构成肠菌,无论在去势前或去势后,二者含量之和均超过肠道菌群总量的90%。厚壁菌门含量在去势后下降并且持续到术后8周,其含量在术后12周显著增加(P<0.05);拟杆菌门的含量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另外,在纲、目级别的物种差异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普雷沃氏菌属、Odoribacter 含量在术后12周明显降低(P<0.05),而螺杆菌属与Alistipes在术后12周含量显著增多(P<0.05)。在种级别的分类中,白色瘤胃球菌在术后12周显著增多(P<0.05),而单形拟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I型骨质疏松大鼠的肠道菌群在不同分类级别的结构组成上发生了显著性改变,为研究肠道菌群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去亚甲基小檗碱(demethyleneberberine,DMB)对破骨细胞和骨溶解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钛(Ti)颗粒组、低剂量组(1mg/kg DMB)和高剂量组(10mg/kg DMB),2周后收集标本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组织学分析;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MB对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毒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成熟破骨细胞形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法检测各组破骨细胞分化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表明,与钛颗粒组比较,DMB能够明显抑制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减轻骨破坏;细胞实验表明DMB在无明显细胞毒性的浓度下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 去亚甲基小檗碱可以通过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与成熟,有望成为治疗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