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lymphocyte ratio ,PLR)的变化及其与RA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RA患者200例,其中活动组86例、非活动组114例,同时选取10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PLR、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hs-CRP)、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CC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免疫球蛋白、补体C3(complement 3, C3)、补体C4(complement 4, C4)、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LR与RA病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RA活动组PLT、PLR、超敏CRP、CCP、ESR、C3、C4和RF均较RA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非活动组PLT、PLR、超敏CRP、CCP、ESR、C3、C4和R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超敏CRP、CCP、ESR、C3、C4、RF等影响因素后,PLR [OR=3.235 (95% CI 1.997~5.894) , P=0.008]仍然是RA病情活动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PLR的曲线下面积为0.804 (95% CI 0.738~0.869, P=0.006),但其最佳临界值为120.37时,PLR评估RA病情活动性的灵敏度为80.20%,特异度为68.60%。结论 PLR是RA病情活动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监测PLR对临床判断RA的疾病活动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蜂胶除蜡后对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方法 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总黄酮含量. 结果蜂胶除蜡后,有8.5%的总黄酮类成分损失,但胶层与水层中总黄酮量仍大于未除蜡蜂胶的总黄酮量. 结论除蜡对蜂胶中总黄酮量影响不大,在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复方制剂开发应用时可作为杂质除去.  相似文献   
3.
阳痿多辨证为肾阳虚证,一般治疗以补肾为主,但不同疾病所致阳痿疗效不同,故阳痿当同证异治,根据不同疾病导致的阳痿,采用不同治法,不能局限于同证同治,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去重复后分别从发表时间、作者、期刊来源、基金资助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1956-2012年共发表与燕京医家相关的文献389篇。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占检出文献量41.90%,主要作者14人,研究热点为名医经验、临证辨治和医案研究。结论对燕京学派梳理与传承体系的归纳明显不足,一些燕京医家经验后继乏人,对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相关研究的基金项目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它不同于一般的细胞坏死过程,是指局部环境生理或病理性变化引起的,由自身内部机制调节的一种主动的,按一定程序进行的细胞自发性死亡方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点包括染色质浓集、胞膜皱缩和凋亡小体的形成,其生化特征是核酸内切酶活化,染色质在核小体间断裂,从而在DNA电泳时形成特征性的梯形带。自Kerr于1972年首次提出细胞凋亡这一有别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类型以来,人们对于细胞凋亡在胚胎期器官分化、肿瘤发生及一些退行性病变等领域的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机体调控细胞增殖,清除多余、受感染或损伤的细胞,维持组织器官细胞数目恒定的重要机制,与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生理及病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减少会出现增殖性病变,甚至发生肿瘤;而细胞凋亡过多则可能出现各种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异常导致的细胞过度丢失可能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四圣心源》是一部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综合性医著,其治疗淋沥的学术思想具有独到之处。淋沥与前列腺增生症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黄氏认为"太阴之湿"是其发生的根源,"土陷木遏"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燥土疏木"为其基本治则,并拟定基础方"桂枝苓泽汤"治疗本病,对指导男科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脏的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脏纤维化进展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和最终病理结果。因此,针对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有利于延缓DN的疾病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肾脏纤维化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TGF-β1是介导肾脏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在与纤维化有关的肾脏疾病中呈现出高表达状态,Smads蛋白是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中下游主要效应分子,TGF-β1通过激活Smads蛋白将信号从胞质异位到细胞核中,并调节与纤维化相关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肾脏纤维化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DN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预防和治疗DN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基于中医药研究现状,该文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综述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及其与DN的关系,中药单体及提取物、中成药及中药复方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改善和延缓肾脏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及其通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起到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累积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作用,旨在为D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2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20种云南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制备20种中草药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20种中草药的醇提物中有7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在12 ~26 mm之间,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抑菌活性在10~26 mm之间,MIC在16~>1 024 mg·L-1之间,MBC在512~ >1 024mg·L-1之间.另外牡丹根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7 mm和18mm,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为1 024/>2 048 mg· L-1.20种中草药对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结论 马尾黄连、蜜桶花、石椒草、侧柏叶、田基黄、牡丹根、枇杷叶和胃友系具有强的抗MRSA活性的中草药,牡丹根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