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已成为老年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且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OCD的研究较多。其发生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有关,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但迄今为止,POC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尚无明确定论。对于其评估有多种量表评估方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对神经功能恢复早有研究。中药参麦注射液、川芎嗪、银杏叶注射液及电针刺激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等均可减少POCD的发生。但中药复合电针刺激对POCD的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普外科择期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发生肺部感染情况,术前采用过氧化氢深漱口,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将普外科2013年1-12月择期手术全麻的患者共2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44例;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前其口腔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均给予1.5%过氧化氢深漱口,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44例患者术后一周发生肺部感染22例,感染率15.3%,试验组150例患者术后一周发生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4.0%,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深漱口前后的患者口腔菌落数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气管导管的前端菌落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送检痰液标本培养出病原菌共42株,试验组检出9株,占21.4%,对照组检出33株占78.6%,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真菌等。结论过氧化氢口腔深漱口可以降低患者口腔中的病原菌含量,也可以明显降低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的肺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唐晨  岳建英  李天佐 《北京医学》2015,37(6):530-532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B蛋白浓度变化与七氟烷麻醉躁动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全麻下行择期白内障手术的患儿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Ⅰ或Ⅱ级,年龄3~6岁.吸入麻醉诱导为8%七氟烷,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插入喉罩.术中采用3.0%~3.5%的七氟烷维持,调节氧流量2~3 L/min,保持患儿自主呼吸.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拔除喉罩,记录躁动发生情况.分别于吸入七氟烷前,吸入七氟烷后15 min和术后10 min 3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2~3 ml,静置离心后,检测血清S100B蛋白的浓度.结果 30例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血清S100B蛋白平均浓度分别为(62.76±32.51)、(47.90±22.20)、(48.05±23.53)ng/L,术中和术后浓度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术中和术后二者浓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躁动患儿术中和术后平均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较术前明显下降[(49.71±25.20) ng/L vs.(68.26±39.40) ng/L,(55.59±30.54)ng/L vs.(68.26±39.40)ng/L,P均<0.01],术中和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躁动患儿术中和术后平均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46.71±20.64)ng/Lvs.(59.1 1±27.62)ng/L,(43.18±16.95)ng/L vs.(59.11±27.62)ng/L,P均<0.01],术中和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患儿术前、术后S100B蛋白浓度差值与与躁动评分无相关性(r=0.045,P>0.05).结论 S100B蛋白浓度在麻醉恢复期患儿躁动发生时明显下降,星形胶质细胞并未在躁动过程中表达增强,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躁动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对择期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术(HIPEC)腹膜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乳酸(Lac)清除率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收集60例全身麻醉下行CRS联合HIPEC腹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后剔除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麻醉)27例和右美托咪定组29例。所有患者常规全身麻醉,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同时给予右美托咪定;术中监测有创动脉压(ABP)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心脏指数(CI),计算心率血压乘积(RPP),术中以每搏变异度(SVV)指导补液。记录手术前(T0)、HIPEC开始前(T1)、HIPEC结束后(T2)和手术结束后(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PP、CVP及CI和血中Lac、碱剩余(BE)、血糖(Glu)和皮质醇水平,计算Lac清除率;记录2组患者术后3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循环相关指标,在T0时2组患者MAP、HR、RPP、CVP和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RPP减少(P<0.05);在T2时,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HR和CVP均明显降低(P<0.05),RPP减少(P<0.05);在T3时,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HR、MAP和CVP明显降低(P<0.05),RPP减少(P<0.05),2组患者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及应激相关指标,在T0时,2组患者血中Lac、BE、Glu和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血中Lac、Glu和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BE负值减少(P<0.05)。术后Lac水平和肝肾功能,在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和术后72 h(T7)时,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Lac水平降低(P<0.05),Lac清除率明显升高(P<0.05);T5和T7时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 d内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低血压、恶心呕吐、腹胀、寒战和睡眠障碍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 结论 术中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可降低腹膜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Lac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淋巴水肿患者淋巴静脉吻合术中的臂丛阻滞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90例择期行上肢淋巴静脉吻合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 3组,分别予以0.200%罗哌卡因30ml,0.250%罗哌卡因30 ml及0.375%罗哌卡因30 ml,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评估3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运动阻滞起效时间(T2)、感觉阻滞完善时间(T3)、镇痛持续时间(T4)、运动阻滞恢复时间(T5)、运动阻滞程度、患者满意度及不良事件。结果  ①A、B、C 3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4.06±0.60)、(3.17±0.72)和(2.16±0.63)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6.33±0.93)、(5.52±0.93)和(4.35±1.02)min。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5.316和32.502,P =0.000);②3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升高,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逐渐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496,P =0.000)。而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随着罗哌卡因浓度升高逐渐延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7.066和25.787,P =0.000);③在注药后15 min,C组患者运动阻滞程度≥3级比例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注药后30 min,C组患者运动阻滞达≥3级比例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患者存在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现象。3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0%、87%和93%。结论  对于上肢淋巴静脉吻合术患者,选择0.250%罗哌卡因30 ml行肌腱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能够满足手术要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n=20)、氟比洛芬酯Ⅰ组(F组,n=20)和罗哌卡因组(R组,n=20)。D组于手术结束前5分钟静脉推注地佐辛0.1 mg/kg进行后处理;F于手术结束前5分钟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0 mg/kg进行后处理;R组于手术结束前向切口内喷洒0.75%盐酸罗哌卡因4 mL,并在颈部切口两侧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6 mL封闭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麻醉前5分钟(T0)、术后6h(T1)、术后24 h(T2)、术后48h(T3)、术后72 h(T4)等各时点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的水平。记录T2、T3、T4时使用镇痛药的患者比例和VAS(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T0比较:T1、T2时,D组、R组血浆Cor和GLU升高(P〈0.05)。与F组比较:T1、T2时,D组、R组血浆Cor和GLU降低(P〈0.05);T2时R组需要使用镇痛药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P〈0.01);T4时D组、R组需要使用镇痛药的患者比例均下降(P〈0.05);T2、T3、T4时VAS无差异。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使用罗哌卡因封闭治疗,能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地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在大脑中的作用部位是不同的,本研究拟动态地观察丙泊酚在脑内的作用途径,进一步探索其镇静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8~40岁,BMI 20~25 kg/m~2,ASAⅠ级。在未输注丙泊酚状态下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扫描,然后设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浓度(Ce)为0.5μg/ml,稳定5 min后完成一次RS-fMRI扫描。逐渐以0.5μg/ml的增幅递增,每个Ce下均完成一次RS-fMRI扫描,直到Ramsay评分达到6分。在全脑范围内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清醒时比较,Ce 0.5μg/ml时小脑后叶、舌回、枕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前扣带回、中央前回、额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0.5μg/ml时比较,Ce 1.0μg/ml时额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后叶、海马旁回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0μg/ml时比较,Ce 1.5μg/ml时楔前叶、前扣带回、枕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前叶、梭状回、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5μg/ml时比较,Ce 2.0μg/ml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楔前叶、额叶、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的作用部位广泛,包含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表现为效应脑区分布和局部脑活动强度的动态变化。小脑、扣带回和楔前叶在丙泊酚镇静加深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