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9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术前减少腺体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减少腺体分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观察。298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肌肉注射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或注射用水,测定注射后30min唾液分泌量。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测定口干程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唾液分泌量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7·64±19·53)、(-22·30±21·04)和(2·71±19·46)mg。VAS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组用药后明显增加。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HR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65±8·82)、(-4·30±7·01)和(-0·54±6·49)次/分。观察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无HR增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总被引:252,自引:4,他引:248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名受试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静脉芬太尼(2.5μkg诱导,0.03μg·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试验组使用静脉瑞芬太尼(2μg/kg诱导,0.2μ·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药物有效性的观察指标有:手术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如血压、心率、流泪、麻醉质量。安全性的观察指标有:血压和心率、麻黄碱、阿托品、纳洛酮、乌拉地尔的使用量、手术失血量、心电图变化、术前和术后48 h内血中ALT、AST、肌酐、尿素氮、停止麻醉到可以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前的PETCO2或PaCO2、停止麻醉(关闭氧化亚氮)后呼唤名字可以睁眼时间、术后送往麻醉恢复室或ICU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结果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本试验剂量下,药效作用相似,但镇痛作用瑞芬太尼强于芬太尼,停止输注后其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结论 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全麻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且具有与芬太尼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效应室靶浓度的5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药物浓度(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5家医疗中心405例择期手术患者(国人),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以血浆靶浓度1.2μg/ml为起点,到达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秒递增0.3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及其所对应的BIS。结果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2.9μg/ml、3.8μg/ml和4.8μg/ml,效应室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1.3μg/ml、2.2μg/ml和3.2μg/ml,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是58,5%和95%患者意识消失的BIS分别是77和40。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是3.8μg/ml(3.8~3.9μg/ml)和2.2μg/ml(2.2~2.3μg/ml), 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用95%置信区间是58(58~59)。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输注丁丙诺啡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进行研究,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200例,年龄18~64岁,ASAⅠ级或Ⅱ级,性别不限,体重50~100 kg,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00例.2组术后分别静脉输注丁丙诺啡0.3 μg·kg-1·h-1、芬太尼0.3 μg·kg-1·h-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术后6、12、24、36和48 h的疼痛程度,于各时点行镇静评分及Prince-Henry评分,监测心率、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B组各时点VAS评分、镇静评分和Prince-Henr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各时点RR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丁丙喏啡0.3 μg·kg-1·h-1可有效缓解腹部手术后患者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对老年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pH、碱剩余(BE)、血糖(Glu)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实施腹腔镜手术的高龄患者76例,通过数字标注法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8例围术期结合BIS评估手术麻醉深度,实时控制调整麻醉用药;对照组38例仅依据麻醉医生经验与患者机体变化做麻醉用药控制,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pH、BE、Glu水平变化,评估手术临床指标及术后恢复状态。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后(T1)、术中30 min(T3)麻醉期间MAP水平明显低于麻醉前(T0);对照组T1、T3、术毕(T4)MAP水平与HR波动剧烈,呈明显下降趋势,与T0差异显著(P<0.05);两组麻醉T3~拔管5 min(T6)Glu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同组T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异丙酚用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期辅助实施BIS评估可控制患者麻醉用药剂量,增强老年患者手术安全性,确保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 使君子酸(α-amino-3 -hydroxy-5 -methy-4-isoxazole propionate,AMPA)受体是中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主要受体,参与疼痛信号传递.Stargazin蛋白是一种AMPA受体调节蛋白,在AMPA受体中介的疼痛信号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 对Stargazin蛋白调节AMPA受体亚基在胞浆胞膜中的转运作用及与疼痛的关系作用进行回顾与总结.内容 Stargazin蛋白可调节AMPA受体不同亚基在胞浆胞膜转运,并通过与突触后膜致密蛋白-95 (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的相互作用,促进AMPA受体亚基突触靶向;Stargazin还通过C末端自身磷酸化修饰改变与PSD-95蛋白相互作用的强度,控制AMPA受体的突触靶向.Stargazin通过调节AMPA受体的转运,间接调控AMPA受体中介的疼痛信号传递.趋向 下调Stargazin的表达或干扰其与兴奋性突触后PSD-95蛋白的相互作用,可间接抑制AMPA受体的功能,是未来疼痛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麻醉中通气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60例,年龄24~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喉罩(LMA)组和气管导管(ETT)组,每组30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模式,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后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前与置入完成后即刻及气管导管/喉罩拔出前及拔出后即刻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RR为12次/min、I/E为1∶1.5条件下使实际潮气量(VTE)达到7 ml/kg时的预设吸气峰压(Pinspired)值以及术中胃肠减压引流瓶容量的增加。结果所有患者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顺利且能够满足手术通气要求。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后及拔出后即刻ETT组的MAP及HR明显高于LMA组(t=6.927、2.471、4.033、3.185,P=0.000、0.016、0.000、0.002),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后与置入前即刻及拔出后与拔出前比较仅ETT组MAP及HR明显增加(t=2.916、2.965、2.171、2.484,P=0.026、0.016、0.000、0.025);PCV模式下RR为12次/min、I/E为1∶1.5条件下,当VTE达到7 ml/kg时LMA组Pinspired值明显低于ETT组(t=3.046,P=0.004);二组患者术中胃肠减压引流瓶容量的增加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时咽喉疼痛不适发生率LMA组明显低于ETT组(χ2=4.32;P=0.038)。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较气管导管对循环影响小,通气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满足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麻醉的通气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宁军宏  吴安石 《北京医学》2015,37(6):564-566
目的 探讨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地佐辛组(D组),每组40例.于入室前60 min,F组以0.4%罗哌卡因30 ml行髂筋膜间隙阻滞,D组以地佐辛注射液5 mg静脉注射.记录第1次过床(T1)、第2次过床(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间点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局麻药毒性反应情况.结果 F组T1、T2、T3的VAS评分分别为(4.5±1.4)分、(3.8±1.2)分、(3.9±0.7)分,明显低于D组各时间点VAS评分[(7.9±1.2)分、(7.5±0.8)分、(7.0±1.1)分,P均<0.05].F组无局麻药中毒发生;D组在静脉注射地佐辛60 min内,恶心3例(7.5%),头晕2例(5.0%).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转运及椎管内麻醉前体位的摆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