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凝血指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择期行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6~65岁,ASAⅡ-Ⅲ级。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各22例,实验组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照组仅应用血液回收等常规血液保护措施。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2),术后24h(T3)采集血液标本,监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率(INR)、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的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min内血凝块溶解的百分比(EPL)。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lt、MA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T2时,实验组较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P<0.05),R值、K值减小(P<0.05),同时FIB明显增高(P<0.05)。T3时,实验组K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及出血量减少,且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实验组24h引流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APP技术可改善大血管手术术后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Ebstein畸形在外科治疗手术中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39例Ebstein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配合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12.8%)术前经心电图检查诊断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包括双心室矫治26例,一个半心室矫治10例,双向Glenn术1例,肺动脉环缩术2例;全组手术顺利,术中配合默契;术后早期死亡1例(2.6%),其余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有利于Ebstein畸形外科治疗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重度AS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例AS为风湿性病变所致,余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所致。剖宫产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给药过程中均预防性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外周血管阻力,防止血压下降。胎儿娩出后,采用变换体位及延迟胎盘娩出等方法缓解回心血量骤然增加,避免心脏过荷导致心功能恶化;对术前心功能较差及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予适量多巴胺静脉泵注,以维护心功能;同时做好行心脏手术的准备。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平稳度过围术期,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无一例进行同期心脏手术。结论妊娠合并重度AS患者围术期心血管风险极大,硬膜外麻醉适用于此类患者的剖宫产手术,术中预防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冠状动脉缺血所致心肌梗死及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由多种炎症介质导致的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因素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手术刺激导致的一系列细胞炎症因子,如TNF、IL-1、IL-6及IL-8等的大量产生,机体发生持续而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它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B和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整体与局部、目标与终点、治疗与再损伤是三种常见的重症思维,对麻醉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上对整个发病机制的讲解,指导学生发现整体与局部中的首要问题、找到疾病治疗的切入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与局部”思维。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选定目标、确定终点,分阶段解决问题,使学生模拟的危重病人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促进学生“目标和终点”思维不断强化。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指导学生通过广泛讨论和查阅资料.懂得如何实现治疗效果最佳化,培养学生的“治疗与再损伤”思维,同时增强其“整体与局部”思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对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期间,局部肾氧饱和度(rSkO_2)和脑氧饱和度(rScO_2)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全麻下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婴儿44例。通过MostCare监测仪分析桡动脉或股动脉压力波形,连续监测rSkO_2和rScO_2。调整麻醉呼吸机通气参数,分别使P_(ET)CO_2依次维持在30(P_1)、35(P_2)、40(P_3)、45(P_4)mmHg。记录各时点rSkO_2、rScO_2、HR、SBP、DBP、重脉压(Pdic)、重脉压与舒张压的差值(Pdic-a)、心每搏量指数(SVI)、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最大压力梯度(dp/dt_(max))和脉压变异度(PPV)。结果:随着P_(ET)CO_2升高,rScO_2、SVI显著升高分别为(F=47.721,P<0.001,F=8.767,P<0.001);而rSkO_2、DBP、Pdic、HR、PPV、SVRI显著下降分别为(F=43.896,P<0.001,F=35.624,P<0.001,F=35.638,P<0.001,F=45.815,P<0.001,F=10.800,P<0.001,F=5.576,P<0.001)。P_(ET)CO_2与rSkO_2呈明显负相关(r=-0.175,P=0.020),与rScO_2呈明显正相关(r=0.598,P<0.001),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308,P<0.001)。Pdic-a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295,P<0.001)。结论:VSD婴儿在麻醉诱导阶段,随着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增加,脑氧合显著增加,肾氧合下降,但能满足肾脏灌注。在血流动力学正常状态下,脑氧合变化受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肾氧合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施行CT检查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安贞医院,近2年期间施行的491例非发绀型先心病患儿施行CT检查术的麻醉经验。在本组病例资料中年龄均为3个月~6岁,平均(3.6±0.6)岁的先心病患儿,ASAⅡ-Ⅲ级,体质量为5.0~18.0kg平均(12.5±4.5)kg。患儿检查前6h禁食,4h禁饮。患儿送入CT室后平卧于检查床,连接心电图导联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探头,经预先开放的静脉通路推注丙泊酚1.5~2.0mg/kg,待患儿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行CT检查,并用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结果:全组患儿均完成CT检查,大多数患儿经静脉注入丙泊酚1次(1.5~2.0mg/kg)即可完成检查,少部分需追加用量(约为首次用量的1/3)。检查中17例患儿出现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SPO290%),23例出现心动过缓(P100/min),6例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等,均经及时处理后好转。结论:非发绀型先心病患儿施行CT检查,经静脉注射丙泊酚即可满足其麻醉需求,检查中对呼吸和循环的监测十分重要,一经发现异常改变应及时对症处理,即可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手术患者52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分为CRRT组(78例)和非CRRT组(44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CRRT的使用率14.8%(78/527), 术后30天病死率8.5%(45/527)。术前血肌酐值(OR=1.012, 95%CI:1.005~1.019, P<0.001)、术中悬浮少白红细胞输注量(OR=1.141, 95%CI:1.071~1.216, P<0.001)、术中血小板输注量(OR=1.307, 95%CI:1.084~1.576, P=0.005)、术后胸腔引流总量(OR=1.000, 95%CI:1.000~1.000, P=0.036)及术后气管插管时间(OR=1.004, 95%CI:1.001~1.008, P=0.013)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