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总结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和脊柱后凸角度变化。结果随访时间8~45个月,全部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4.5~8个月。后凸矫正度数为7°~18°。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皮TriGen髓内钉(美国Smith Nephew公司)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瑞士AO/SYNTHES公司)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为合理的方法。方法 分析本院2001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年龄〉60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采用经皮TriGen髓内钉固定;B组35例,采用PFN固定。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至出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价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FN固定相比,经皮TriGen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组织损伤小等优点,降低了手术风险,用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9.2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66%;1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结论: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可缩短治疗周期,相对节省治疗费用,同时解除了硬膜囊前、后方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对人牙髓干细胞(DPSC)神经向分化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DPSCs后,采用不同浓度ICA(0.01μmol、0.10μmol、1.00μmol、10.00μmol)处理DPSCs。CCK-8法检测ICA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促DPSCs增殖浓度。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Nestin细胞免疫荧光检测。Western blotting检测DPSCs神经向分化相关蛋白Nestin、βⅢ-tubulin及NSE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ICA细胞相对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以0.10μmol ICA细胞相对活力最高。与对照组比较,ICA组神经球的直径增加(P <0.05),Nestin荧光强度增强(P <0.05),Nestin、βⅢ-tubulin、NSE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ICA能够有效促进DPSCs增殖,提高DPSCs神经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 B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 (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 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 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 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 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 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 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 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03, P<0.05)。结论 对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轴向拔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空心钉在股骨头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临床中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选择理想的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1枚股骨头标本,空心螺钉按照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植入股骨头。记录年龄、测量股骨头直径、测量股骨头骨密度、测量钉尖到关节面软骨的距离;同时固定股骨头和螺钉帽,通过实验机进行空心钉轴向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负荷。用SPSS11.5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股骨头骨密度和钉尖到关节面软骨的距离与最大拔出负荷相关,前者呈正相关(P=0.002),而后者呈负相关(P=0)。钉尖到关节面大于8mm组和小于8mm组的最大拔出负荷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4)。结论股骨头骨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螺钉植入越深,越有利于内固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5·6个月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1·7°,7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住院周期缩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主椎管或侧隐窝狭窄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一般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7%~10.0%。男女患病机会均等,但女性患退变性滑脱的机会比男性多4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情况及疗效。方法系统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62例(72膝)大于75岁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记录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术后2周,1.5、3、6、12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62例患者中,术中没有死亡和局部并发症。围术期术后系统性并发症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1%,共有8例(12膝)失访,54例(60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9±3.5)个月。HSS评分恢复到平均(86.2±12.8)分,优良率88.3%。结论通过术前合理选择病例,术中、术后密切监护调整,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和功能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使得全膝关节置换术也可以在高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