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众多研究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进展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异常有关,其中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s 10,ADAM10)高度参与此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ADAM10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3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1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于术中无菌条件下取股骨近端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得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BMSCs)和股骨颈骨折患者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BMSCs),体外培养至第3代,采用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ADAM1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ADAM10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感染S-BMSCs,再联合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进行处理,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成骨分化能力;qRT-PCR检测细胞中成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调强技术实施脑转移瘤同期加量和重点功能区域保护的脑部放疗(simultaneous modulated acceler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elective brain,SMART-Brai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多发脑转移瘤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SMART-Brain计划。采用全脑调强技术,给予海马等重要功能区域的保护性脑照射,每次3.0 Gy,照射10次至总剂量达30 Gy,同期给予脑转移瘤每次4.0 Gy的高剂量照射至总剂量达40 Gy。随访所有患者,评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中位总生存和颅内无进展时间。结果 有效率为73.33%(44例);疾病控制率为91.67%(5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和颅内无进展时间分别为15.2个月和12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和26.4%,1年颅内无进展生存率为46.7%。与放疗前相比,患者行SMART-Brain计划脑放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g...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应用硼硅酸盐生物玻璃13-93B3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结合硼硅酸盐生物玻璃在股骨头坏死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制备硼硅酸盐生物玻璃和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体.应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别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单纯植入组,为在股骨头骨坏死区单纯植入硼硅酸盐玻璃;复合植入组,为在股骨头骨坏死区植入硼硅酸盐玻璃并BMSCs复合体.应用影像学Lane-Sandhu X线片评分和组织学新生骨小梁面积率分析各组术后4、8、12周的股骨头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在造模后骨坏死缺损区域无明显成骨修复,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最终股骨头塌陷,第12周的Lane-Sandhu X线片评分为(0.35±0.16)分,新生骨小梁面积率为4.40%±0.34%.单纯植入组硼硅酸盐玻璃逐渐被新生骨替代而降解,骨小梁分布欠均匀、无股骨头塌陷,第12周的Lane-Sandhu X线片评分为(6.41±0.34)分,新生骨小梁面积率为38.10%±1.11%.复合植入组骨缺损区逐渐出现成骨修复反应,复合材料同步降解,骨小梁分布均衡、无股骨头塌陷,第12周的Lane-Sandhu X线片评分为(9.78±0.28)分,新生骨小梁面积率为68.20%±2.16%.通过对第4、8、12周的Lane-Sandhu X线片评分及新生骨小梁面积率统计学分析,复合植入组分别与对照组、单纯植入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植入组和复合植入组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成骨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其中复合植入组的成骨效果较单纯植入组更好.结论 采用BMSCs复合硼硅酸盐玻璃修复骨缺损将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新的材料及方法,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这一技术若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仍尚需大量的基础实验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非共面射野与共面射野计划在胃癌静态调强中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放疗计划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胃癌患者 36 例,每名患者均设计A、B 2组计划,A组采用7野共面技术,B组采用7野非共面技术,比较A组和B组优化后机器跳数、危及器官和靶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A、B两组计划均能满足医生要求,B组靶区均匀性指数HI(0.14 ±0.02)和适形度指数CI(0.98 ±0.01),靶区Dmin4315.21 ±16.74) cGy、Dmean4679.28 ±28.39) cGy和Dmax4952.30 ±33.26) cGy均优于A组,且B组机器跳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左右侧肾脏DmaxDmeanV15V20V30 均低于A组,脊髓的 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250.32 ±14.27) cGy和V20(44.91% ±6.67%)以及小肠的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720.55 ±17.42) cGy、V20(25.31% ±7.78%)和V30(18.52% ±1.56%)也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非共面射野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保护上更优,计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非共面布野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