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索恶臭假单胞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肠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4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病变胃黏膜354例,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尿素酶试验及幽门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片段的PCR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同时提取胃黏膜组织DNA,通过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进行快速诊断。将非幽门螺杆菌转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酶阳性的非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经测序比对为恶臭假单胞菌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354例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阴性、尿素酶阳性的恶臭假单胞菌10株,经16SrRNA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与GenBank中恶臭假单胞菌的相似性≥98%。10株恶臭假单胞菌的胃黏膜标本中,6例标本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为阳性,4例为阴性。传代存活的7株恶臭假单胞菌的K-B法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1株对四环素敏感,5株对阿莫西林耐药,6株对克拉霉素耐药,7株对甲硝唑、氨苄青霉素均耐药。7株菌经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结果均为恶臭假单胞菌。结论病变胃黏膜中分离出尿素酶阳性且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能造成临床上14 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并继发感染影响胃肠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评估脊柱全内镜大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采用全内镜大通道下ULBD治疗的37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60~78岁(66.8±4.9岁);手术节段:L3-4 7例,L4-5 20例,L5-S1 10例。收集患者手术资料及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下肢功能。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5~155min(113.7±19.4min),术中出血量10~50ml(26.5±9.4ml),住院天数5~7d(5.5±0.7d)。术中发生1例硬膜囊撕裂,行胶原蛋白海绵封闭后严格卧床休息1周,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伤口愈合良好。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4±0.5分、2.4±0.6分、1.0±0.5分、0.4±0.5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3±0.5分、2.7±0.5分、1.3±0.5分、0.7±0.6分,ODI分别为(78.6±2.3)%、(26.0±4.1)%、(17.4±2.2)%、(10.7±2.0)%。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01)。术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MacNab标准优21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1.89%。结论:脊柱全内镜大通道下ULB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度致残性疾病,主要造成脊髓轴突的断裂和神经元的死亡[1],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治愈SC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了有一些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潜能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利用脊髓中ENSCs来修复SCI具有独特优势,但是成体中ENSCs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与椎体骨性结构及韧带间应力分布的相关性,探索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力学机制。方法:招募8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行脊柱全长X线片和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及骨病,对脊柱各椎体及股骨行骨密度测定排除骨质疏松。均行自T11椎体上终板至L2椎体下缘CT薄层扫描,将8名志愿者CT图像参数导入ABAQUS 2016软件中进行标准化,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构建。应用MIMICS 17.0、GEOMAGICS 15.0和PRO/ENGINEER 5.0软件处理,建立脊柱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测量模型相关参数,并验证模型有效性。在T11椎体上终板上加载竖直轴向载荷500N、附加扭矩10N·m模拟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使用ABAQUS软件对有限元模型7种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309583个节点和428760个单元,包括4个椎体、3个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等结构。7种运动状态下的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无明显偏差,模型有效。T11~L2椎体椎弓根截面积分别为135mm2、154mm2、105mm2、139.2mm2。应力云图结果显示各运动状态下高应力区存在于椎体的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在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所受应力最大(617.4MPa),前屈状态下T11所受应力最大(200.7MPa),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所受应力最大(314.2MPa、574.4MPa、626.2MPa、641.3MPa、527.1MPa),且前屈体位时椎体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小,左旋转时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大。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发生骨折, 前屈状态下T11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骨折发生时,前纵韧带在后伸、左右侧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后纵韧带在前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横突间韧带和棘间韧带在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结论:在构建包括重要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的脊柱胸腰段三维模型中,椎体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韧带均存在高应力区,不同状态下所受应力最大椎体不同,发生骨折的椎体和韧带损伤也不同;L1椎弓根截面积最小,最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向调控时钟基因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1)对鼻咽癌CNE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Bmal1基因CNE1OE(过表达组)、CNE1OENC(过表达对照组)、CNE1sh3(低表达组)、CNE1shNC(低表达对照组)4株细胞,Western blot验证各组细胞Bmal1蛋白表达情况;4株细胞分别皮下注射相应的4组裸鼠,移植瘤生长后测量其体积;给予6-MeV电子线15 Gy照射裸鼠移植瘤,观察放疗后各组移植瘤体积变化情况。剥离移植瘤,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mal1、P53、P2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各自对照组对比,CNE1OE组Bmal1蛋白过表达,CNE1sh3组Bmal1蛋白低表达,表明细胞转染成功。成功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CNE1OE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CNE1OENC组,CNE1sh3组体积明显大于CNE1shNC组(P<0.05)。放疗后,CNE1OE、CNE1OENC、CNE1shNC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均缩小(P<0.05),其中CNE1OE组缩小最明显。CNE1sh3组放疗前后自身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al1基因、P53及P2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CNE1OE组明显高于CNE1OENC组(P<0.05),CNE1sh3组则明显低于CNE1shNC组(P<0.05)。结论:Bmal1基因过表达能抑制鼻咽癌CNE1裸鼠移植瘤生长,增强其放疗敏感性,可能与P53、P21蛋白上调相关;敲低则促进移植瘤生长,导致其辐射抗拒,可能与P53、P21蛋白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炎性因子浓度和炎性微小RNA(miRNAs)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右美托咪定在神经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清洁级ICR雄性小鼠160只,8~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LPS组(L组)和LPS+右美托咪定组(LD组),每组40只。C组每隔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共3次;D组每隔2 h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μg/kg加生理盐水的混合液0.5 ml,共3次;L组腹腔注射LPS 12 mg/kg建立脓毒症模型,建立模型后30 min,每隔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共3次;LD组腹腔注射LPS 12mg/kg建立脓毒症模型,建立模型后30 min,每隔2 h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μg/kg加生理盐水的混合液0.5 ml,共3次。于建立脓毒症模型后8、24 h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IL-18和IL-1β浓度,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液miR-155、miR-146、miR-21、miR-181、miR-223表达量。于建立脓毒症模型后24 h,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与C组比较,建立模型后8、24 h L组和LD组海马组织IL-1β和IL-18浓度明显升高(P0.05),L组海马组织和血液miR-155、miR-2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miR-146、miR-181、miR-223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LD组血液miR-181、miR-223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建立模型后24 h L组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建立模型后8、24 h LD组海马组织IL-18、IL-1β浓度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和血液miR-155、miR-2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miR-146、miR-181、miR-223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建立模型后24 h LD组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组和D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浓度和炎性miRNAs表达量,降低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比,从而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神经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宫颈癌细胞株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表达情况,以及GRP78表达水平对宫颈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SiHa、HPV18(+)HeLa以及HPV(-)C33a宫颈癌细胞中的GRP78表达,MMT、Western blot法检测以上3种细胞在不同浓度顺铂、衣霉素+顺铂处理后的细胞抑制率及GRP78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相同浓度下单用顺铂、衣霉素+顺铂联合处理后3种细胞的细胞抑制率及GRP78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SiHa、HeLa细胞GRP78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33a细胞,SiHa细胞GRP78阳性表达水平最高(P<0.01)。随着顺铂浓度增加,3种宫颈癌细胞抑制率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且HeLa细胞抑制率最高(P<0.05)。与单独顺铂组相比,衣霉素联合顺铂药物处理组中HeLa及SiHa细胞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并且GRP78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且各细胞株中GRP78表达水平均随顺铂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GRP78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细胞亚型有关,SiHa、HeLa细胞对顺铂敏感性高于C33a细胞。衣霉素导致GRP78明显高表达,增加了SiHa、HeLa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LIF)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两者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3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开展UBE-LIF术式与Endo-LIF术式治疗的54例单节段LDD患者,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55~71岁(65.0±4.5岁);手术节段:L3/4 6例,L4/5 29例,L5/S1 1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Endo-LIF治疗,n=24)和B组(UBE-LIF治疗,n=30)。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A组前12例为A1组,后12例为A2组;B组前15例为B1组,后15例为B2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标准评分及融合情况,计算优良率及融合率。通过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Endo-LIF与UBE-LIF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趋势。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12~14个月(12.5±0.7个月)。与A2组相比,A1组手术时间较长(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B1、B2组(P<0.001),且B1组明显大于B2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少于B1组(P<0.001),B2组与A组、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1组1例硬脊膜撕裂、B1组2例硬脊膜撕裂,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B1组1例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可能与手术时间较长、冲洗盐水刺激等有关,卧床休息后好转。A2与B2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1),评分随时间推移较前下降(P<0.001)。末次随访时A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1.7%(22/24),B组为90.0%(27/30);A组融合率87.5%,B组融合率90.0%。曲线回归分析示A、B组手术时间分别在12、15例手术后达到相对稳定。结论:Endo-LIF与UBE-LIF治疗LDD是安全有效的。随着手术例数增加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逐渐减少,Endo-LIF与UBE-LIF手术时间分别在12、15例手术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N S)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提高疾病的诊断、早期合理运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28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早发型组(日龄≤3天,n=141)和晚发型组(日龄>3天,n=14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早发型组中小于胎龄儿、羊水污染、生后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92、4.372、4.419,P<0.05);早发型组中黄疸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而发热、咳嗽、鼻塞、腹泻的发生率低于晚发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549、51.173、11.203、6.460、4.501,P<0.05);早发型组中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PLT)均低于晚发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87、-2.618、-6.102,P<0.05);早发型组中糖代谢紊乱、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167、12.185、4.262,P<0.05);285例血培养共培育出289株病原菌,在早发型组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6.06%),而在晚发型组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68.97%).结论 对于小于胎龄儿、早产、羊水污染、生后窒息等围产高危因素的患儿,需警惕早发型NS的发生;对于发热、咳嗽、鼻塞、腹泻等症状,需警惕晚发型NS的发生;对于抗生素的选取,应结合药敏试验及当地病原菌特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