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脊柱侧凸矫形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柱侧凸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畸形;它不仅包含冠状面的侧向弯曲;也包括横断面的轴向旋转和矢状面的前凸或后凸畸形.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胸椎;位于凸侧的肋骨由于发生移位和旋转;导致凸侧胸廓隆起、肋骨成角;进而导致该侧胸腔的冠状径缩短;而凹侧肋骨塌陷;使该侧胸腔矢状径缩短.这些骨性结构的畸形改变;不仅使胸腔容积缩小;压迫肺实质;而且可导致气道弯曲受压;肺通气受阻;影响气道的通畅;进而降低肺活量和呼气流速;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非融合技术诞生前,生长棒技术在矫治早发进展性脊柱侧凸患者中,仍具有一定地位.而做好术前评估,掌握好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的X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的X线表现.材料和方法: 7例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随机抽取30例正常拇指正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 30例正常拇掌指关节X线表现包括: (1)拇指指间关节曲屈≤18°;(2)无拇指背伸;(3)籽骨指侧缘位于掌骨头腕侧1.0~3.2mm或相同水平;(4)拇掌指关节间隙均匀.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的X线表现包括: (1)拇指指间关节曲屈;(2)拇指近节指骨背伸;(3)籽骨位置异常;(4)拇掌指关节间隙不均匀.结论: 标准拇掌指关节正侧位片对诊断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非常重要,熟悉其正常X线表现是正确诊断拇掌指关节背侧半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20多年来,随着矫形技术和临床分型系统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eent 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脊柱畸形截骨矫治及退行性脊柱畸形治疗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原因造成的脊柱畸形不仅可影响患者的体态和心理健康,同时可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因伴发脊髓或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因此脊柱畸形大多需要外科干预已成共识。手术治疗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畸形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可能同时存在的脊  相似文献   
6.
全脊椎截骨或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前已成为国内矫治顶椎位于中胸段、胸腰段和上腰段严重侧后凸畸形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术式的定义较混乱,手术不够规范,适应证不明确,疗效评估不统一,特别是对并发症的报道更少。本期邀请了对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有经验的专家就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等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提高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骨科疾病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诊疗设备和手术器械也不断得到革新。尽管脊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矫形时胸弯选择性融合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矫形治疗的46例Lenke 1B和1C型AIS患者,男12例,女34例,手术时年龄12~18岁.平均15.4岁,Risser指数0~Ⅳ级.Lenke 1B型29例,knke 1C型17例.胸弯Cobb角43°~82°平均58°,腰弯Cobb角16°~64°,平均45°.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其中CD技术19例,全椎弓根螺钉同定技术27例.手术融合范同的选择依据腰弯的结构特征,包括弯曲大小、柔韧度、顶椎旋转度以及C7重力垂线偏离骶骨中线的距离等,兼顾双肩和腰部外观以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25例1B型和9例1C型融合单胸弯.其余12例融合双弯.随访12~3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胸弯Cobb角平均18.9°,矫正率64%,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2°;术后腰弯Cobb角平均11.8°,矫正率70%,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7°.术后躯干和双肩平衡满意(躯干侧方移位和双肩高度差均在2cm以内).2例随访时出现明显矫形丢失,均为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病例,1例发生"曲轴现象",1例发生腰弯失代偿.结论:在确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范围时,应充分评价腰弯的结构特征以及外观和平衡等因素,尽量保留腰椎活动度,以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后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了少量全脊椎切除术的报道,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范。1987年Bradford报告了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进行全脊椎切除,矫正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患者16例,具体的方式包括:前方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入路,于侧凸顶椎处骨膜下剥离,咬骨钳直视下咬除前方椎体,直到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分析基于该现象的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策略。方法:对56例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2~5年。术前Cobb角主胸弯57.65°±12.28°、上胸弯20.34°±9.52°。根据术前肩部平衡、上胸弯柔韧度情况,主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方案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10例,选择端椎下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7例,选择端椎。术前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7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7例选择T3;僵硬性上胸弯患者,5例选择T4,6例选择T3。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4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1例选择T4,9例选择T3。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CSD),评估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并对术后肩部平衡进行主观评价,其中患者和家属一方或双方认为肩部外观未恢复平衡,为主观评价不满意。通过分析外观CSD变化,影像学冠状面平衡及T2~T5后凸角,患者及家属主观评价,总结基于肩部外观可塑性的上端椎选择策略。结果:末次随访Cobb角主胸弯19.16°±10.34°、上胸弯11.83°±8.65°,冠状面平衡0.67±0.56cm,T2~T5后凸角17.23°±7.28°。1例患者2年内随访主观评价左肩抬高,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SD值:1.04±0.24cm、0.92±0.22cm、0.63±0.16cm;CSD≥1cm患者例数:31例、23例、5例。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CSD存在显著差异(t=7.98,P<0.001),最大肩部外观可塑值ΔCSD为1.69cm。随访中肩部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右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或T3,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患者末次随访CSD均<1cm,主观评价满意;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6cm,左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2cm,主观评价满意。随访中肩部未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后,2例CSD分别为1.45cm、1.54cm,其中1例随访2年内主观评价左肩抬高;术前左肩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1例CSD较大为1.52cm。结论:AIS患者术后肩部外观存在可塑性,基于该特性Lenke Ⅰ型AIS患者胸弯融合上端椎策略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