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测量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顶棒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28~85岁,平均(56.4±6.2)岁;身高150~178cm,平均(161.7±6.6)cm。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枢椎体三维立体图像及前表面图像。测量:A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上关节突与枢椎体移行处之间距离;B线-A线中点与C线中点之间的距离;C线-枢椎体前唇的宽度;D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凹陷顶点之间的距离;E线-D线到B线的垂直距离。比较男女之间、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对应的上述五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A线数据测量结果为(12.7±2.1)mm;B线数据(14.4±1.3)mm;C线数据(15.8±1.5)mm;D线数据(19.3±1.6)mm;E线数据(5.8±0.6)mm。男女之间比较、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之间比较,上述五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上述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a)枢椎体前表面形态因身高和性别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b)顶棒系统需依据枢椎体前表面解剖学数据设计出特有形态,才能增加与枢椎体前表面的适应性,以减少顶棒系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枕颈角度变化。方法:选取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男女各75例,年龄20~70(44.83±13.88)岁;共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每个年龄组30例,每组男女各15例。拍摄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McGregor线(硬腭后上缘与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与C_2椎体下缘切线所成的夹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及C_2椎体后缘连线与硬腭平行线相交所成的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获得正常人群OCA及TOCA角影像学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及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OCA及TOCA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OCA角组平均为(14.71±3.09)°,75例不同年龄人群女性OCA角平均为(14.22±4.27)°;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TOCA角组平均为(90.50±4.63)°,女性组TOCA角平均为(90.57±6.67)°;不同性别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本组150例样本按照5个不同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OCA与TOCA角呈正相关(r=0.454,P0.01)。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西南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枕颈角度影像学数据,为枕颈融合术确定理想的固定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观察胸腰椎(T11-L5)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和中青年椎体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及变化特点。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OVF患者152例作A组,年龄60~95岁平均72.5±7.0岁,BMD-2.5~-5.4SD,平均-3.5±0.65SD;同期收治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92例作为B组,年龄26~50岁,平均33.5±4.6岁,BMD未测。均采用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测量T11~L5各对应脊椎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观察两组患者各对应脊椎POW及两组男女性别间各对应脊椎POW差异。两组各对应脊椎POW5mm及7mm的百分比。结果 :两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大于女性(P0.01)。A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男性(P0.01),A组女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女性(P0.01)。无论组别及性别L4、L5脊椎POW无显著性差异(P0.05)。POW5mm的百分比:A组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的11%,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3%;B组占椎弓根测量总数的7%,分布于T12~L2,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B组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1%。POW7mm百分比:A组占所测椎弓根总数的53%,分布于T11~L4,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39%,女性占57%;B组占椎弓根测量数的14%,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2%,女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9%。结论:在胸腰椎尤其是T11-L3部位,老年OVF组椎弓根宽度明显小于中青年组,女性的椎弓根宽度比男性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灶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对内镜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表现,记录并比较MSCT检查、MRI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以及对脊柱结核阳性征象(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椎管狭窄、椎旁脓肿以及骨质破坏等情况)检出率。结果 MSCT.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均短于MRI检查(P<005);MSCT、MRI检查在椎管狭窄、椎旁.脓肿、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检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MSCT影像学表现为骨质坏死、椎旁脓肿、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骨质增生硬化等;MRI检在细菌浸润阶段可发现异常信号。结论 MSCT、MRI在检查脊柱结核上各有优势,通过对两种检查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患者内镜手术治疗有较高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脊柱外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穿刺28例,双侧穿刺21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VAS、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40.4±10.5)分,双侧组(54.0±17.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X线暴露次数,单侧组(30.6±5.0)次,双侧组(50.0±9.5)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VAS、术后6月VAS及术后6月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行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指南》2017,(12)
目的利用MRI测量出颈5脊髓与椎管面积的有效比值,结合SEP检测结果,探讨二者在老年颈椎病治疗与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60例CSM住院患者,并在其入院前对所有CSM(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日本的JOA评分系统进行打分。并且使用MRI分别测量各患者的颈5脊髓面积和椎管横截面的面积,并计算二者的比值。结果将所有CSM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与颈5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分别进行排名。结合治疗前后JOA高分组、低分组与颈5脊髓/有效椎管面积的高比值组、低比值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所有CSM患者在入院时接受的JOA测评结果基本一致(P>0.05);但是1年的治疗后对所有CSM患者重新进行JOA测评,发现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的测评结果有了较大差别,表现为面积比值中的低比值组与高比值组相比有了显著增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对CSM患者进行JOA评分以及颈5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的MRI测量,对于CSM患者的脊髓损害状况有很好的反映,联合SEP监测结果,对于老年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CSM的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4)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胸腰椎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转移性胸腰椎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行为状态评分(KPS)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经全面围术期护理干预后,入组患者的VAS评分与KPS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血肿,2例出现胸腔积液,分别实施急诊血肿清除治疗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积液消失。结论对胸腰椎肿瘤患者实施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经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45.5±14.5) 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经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