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热原因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1995—05-2003—10颈脊髓损伤(cervicalspinalcordinjury,SCI)早期发热原因观察与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椎脊柱结核患者14例,其中经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9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5例。结果14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术前脊柱后凸角度平均27°(15°~40°),术后平均13°(6°~18°);5例术前合并脊髓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C~D级),术后1a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正规抗结核药物应用、正确的手术及内固定指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胸椎结核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O-arm导航、个体化3D打印导板、C型臂X线机辅助下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行寰枢椎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7例患者,男28例,女19例;年龄15~59岁(46.2±10.0岁)。根据置入寰枢椎螺钉方式的不同,分为导航组(应用O-arm导航辅助下置钉,11例)、导板组(应用3D打印导板指导下置钉,15例)、透视组(依据解剖标志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21例)。统计三组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置钉成功率、螺钉置入精准性及并发症。结果:导航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120.7±11.1min、20.0±1.1min和225.8±25.6ml;导板组分别为97.5±9.0min、15.8±1.9min和162.7±18.5ml;透视组分别为121.0±12.8min、19.4±2.1min和239.0±24.5ml,导板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P<0.05)。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88枚,导航组44枚、导板组60枚、...  相似文献   
4.
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化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腰部疾患之一,治疗多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椎板开窗减压等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因可继发术后腰椎不稳,应用上存在许多争议;椎板开窗常因减压不彻底,可能导致症状残留以至二次手术而受到质疑。我们收集1990--1998年采用多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进行了6~13年随访的患者73例,对其远期疗效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
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与反复肌肉注射有关[1].患者由于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继发髋关节外展、内收、内旋等功能受限和屈曲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明确诊断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33例患者(42个椎体),采用术中过伸手法复位骨折联合PVP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2例,侧方渗漏2例,向椎间盘内渗漏1例,无椎体后方渗漏。结论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矫正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后突畸形,减轻疼痛症状,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结核患者管理不当、耐药结核比例升高、艾滋病传播等影响,全球结核发病率明显升高,脊柱结核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全身支持、抗结核药物应用、手术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治愈率达到90%以上,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局部病变未愈或复发.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腰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间盘再突出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采用TLIF或PLIF治疗腰椎间盘再突出患者11例.手术节段包括L3~41例,L4~56例,L5~Sl 4例.③结果 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24.6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5%~100%,平均86%.临床疗效优6例,良4例,中1例.骨性融合率达到100%.④结论 腰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间盘再突出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25例不合并椎板骨折内陷的下颈椎脱位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6例,D级4例,E级1例;损伤部位: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10例;单侧关节突脱位绞锁8例,双侧关节突脱位绞锁1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3d,平均7.6h。均急诊全麻下一期行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复位方法包括全麻下颅骨牵引、椎体间撑开撬拨复位。结果:全麻下颅骨牵引重量10~15kg,时间10~30min,13例复位,12例未复位。12例颅骨牵引未复位患者中,8例单侧关节突绞锁患者于术中通过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偏中心椎体间撑开、单侧撬拨全部复位,4例双侧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椎间盘切除减压后椎体间撑开、撬拨复位。手术时间为61±12min(40~82min),术中出血量为180±25ml(100~6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未发生大血管、喉返神经损伤或气胸等并发症,无1例出现术后吞咽不适感。随访6.8±2.2个月(5~12个月)。术后3~5个月影像学复查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25例颈椎序列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无内固定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3例、C级1例、D级1例、E级1例脊髓功能无变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由术前7.2±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3.8±0.6分,改善率为67.3%。结论:一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可达到早期复位、减少脊髓受压时间、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减少术后吞咽不适感发生率、疗效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