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1、3个月、1年和2年分别有43.6%、39.I%、36.6%、35.3%和35.7%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与病程、术前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类型有关,与年龄和神经根直径无关。[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1个月内下肢麻木恢复最快,术后1年和2年下肢麻木发生率为35.3%和35.7%,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陆建华  张烽 《中国骨伤》2008,21(4):257-25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的原因、翻修对策及疗效。方法:8例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翻修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2~71岁,平均54岁。其中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椎间融合器塌陷、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骨质疏松、内植物松动1例。临床症状有畸形、局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行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后外侧植骨,经椎弓根加粗和(或)加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翻修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手术总优良率87.5%。无术后感染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技术性原因是造成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不失为有效翻修方法之一,手术操作规范是翻修疗效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79-1182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34例融合,33例保守作为对照。入院、末次随访时评测MRI、X线片参数:近端椎间高度丢失、近端小关节退变。采用SPSS 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5±2.4)个月(18~28个月)。椎间高度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丢失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9,P=0.000)。小关节退变的组内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凸角异常是邻近节段退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是自然病程,融合加速该病程。前凸角异常是退变的重要因素,予适当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3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为跌倒和低处坠落,占47.6%,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引起老年人颈脊髓损伤的暴力相对较轻,脊髓损伤相对较重,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2例.损伤类型中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31例,占全部颈脊髓损伤的49.2%,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59.6%.11例患者在受伤后3个月内死亡,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仅10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跌倒和低处坠落伤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多为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早期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家属干预对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对家属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及行为干预。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第15天进行SAS评分、SDS评分比较。结果:入院时干预组24例SAS评分56.01±9.32,SDS评分71.49±8.53,对照组24例SAS评分55.13±8.72,SDS评分72.32±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15天试验组24例SAS评分43.01±7.98,SDS评分58.41±9.53,对照组24例SAS评分48.56±9.39,SDS评分66.32±9.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属干预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当前正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如何做好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及防护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认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应建立在严格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前提下进行,遵循处置流程及规范,做好急诊患者的接诊与筛查,结合患者骨折的分型、有无脊髓神经损伤等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重点加强特殊时期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防护管理环节。在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治疗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n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改良PLIF术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55.5岁。传统PLIF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0岁,平均53.0岁。结果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5±1.3)分、(6.5±1.2)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2.6±2.3)分、(12.4±2.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1±1.7)分、(13.2±1.6)分。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1.6)分、(7.8±1.6)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5±1.2)分、(2.5±1.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2±0.1)分、(1.2±0.2)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日无差异性,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差异性。影像学检查内固定均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2例改良PLIF术病例和3例传统PLIF术病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的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的差异。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颅骨骨片,分传统法和预消化法进行培养。预消化法先以0.25%胰蛋白酶/0.02%EDTA预先消化,再按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观察细胞移出时间,采用Gomori钙钴法对原代细胞及纯化后细胞进行鉴定,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成骨细胞纯度。并测定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预消化法约第3d开始细胞自骨片移出,传统法约第5d开始细胞移出。两种方法分离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7.83±2.34)%以及(82.8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化后成骨细胞染色阳性率分别为(90.71±3.15)%以及(90.17±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获得的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移出时间早,且所分离的原代细胞中成骨细胞纯度高。经纯化后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上下终板弧形高度、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隙后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颈椎病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女60例,年龄37~79岁,平均54岁。其中C2,3 6例,C3,4 15例,C4,5 32例,C5,6 42例,C6,7 13例。术前及术后摄颈椎X线片,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调阅影像,测量椎间隙的下上终板弧形高度(L1,L2),椎间隙高度(L3)及后方骨赘的宽度(L4)。利用Spearman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与L4对比(r=-0.34,P<0.05),L3与L4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ina基因同源类似基因1(SIAH1)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神经元存活和死亡、胶质细胞活化增殖等生物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SIAH1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SIAH1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AH1经历了在损伤后8h、1d和2 d的增加后开始下降,直到损伤后14 d仍没有明显上凋的变化趋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d,SIA H1的阳性信号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明显增加,而在脊髓损伤后7 d,SIAH1阳性的细胞数明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AH1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SIAH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