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54-1257
[目的]探讨携带利多卡因局部镇痛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将60岁以上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分为两组,一组术后伤口放置局部镇痛泵持续缓释利多卡因(局部镇痛泵组),一组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输入稀释芬太尼(PCIA组)。比较两组术后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口延期愈合率、感染率;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镇痛泵依从性比率。[结果]局部镇痛泵组术后1h VAS评分高于静脉镇痛泵组(P=0.016),术后2 h VAS评分与PCI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局部浸润组术后24 h(P=0.024)、48 h(P=0.012)VAS评分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 h后局部镇痛泵组应用额外镇痛药比例低于PCIA组(P=0.015),局部镇痛泵者依从性优于PCIA组(P0.001)。局部镇痛组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口延期愈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伤口感染。[结论]对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局部镇痛泵持续静息镇痛效果优于PCIA泵,能明显减少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全身麻醉患者,局部镇痛泵应用时如果配合术中伤口局部浸润麻醉或者术后早期辅助额外小剂量镇痛药物镇痛效果可能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2.
锁定加压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华  张俊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82-183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和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诊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LCP组,45例)和解剖钢板治疗组(ANP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LCP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7例,良13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ANP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10例,中7例,差6例,优良率为71.1%。LCP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移植率和X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ANP组(P〈0.05),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高于ANP组(P〈0.05)。LCP组血肿、伤口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断裂和骨不连发生率低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P组并发症总数显著低于ANP组(P〈0.05)。结论: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高于解剖钢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俊 《中外医疗》2011,30(2):122-12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与方法。方法对股骨干骨折患者24例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1~2周膝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5个月骨折愈合;延迟愈合1例。结论只要掌握适应证、手术技巧,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感染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危险因素及毒力因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泰康同济医院收治的100例AE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分析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PDRPA组12例和非PDRPA组33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ECOPD感染PDRPA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毒力因子表达。结果 100例AE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菌占67.88%、革兰阳性菌占24.24%、真菌占7.88%,以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PA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5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60%。单因素分析显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服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AE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PDRPA感染发生率升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为AECOPD患者感染PDRP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俊  王成林  曹华 《骨科》2020,11(1):82-85
目的总结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体会。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们对1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以锚钉在韧带附着点固定修补,术后行石膏外固定踝关节背伸轻度外翻位固定。2周后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3~4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12个月,平均10.5个月,伤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随访期间1例出现退钉情况。全部病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4周。术后6个月根据AOFAS系统评定,优10例,良2例。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无头加压螺钉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水泥网袋结合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Ⅲ期可复性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Ⅲ期可复性Kummell病病人35例,均采用骨水泥网袋结合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并发症,比较手术前、术后次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值、Cobb角及伤椎中线高度。结果 手术时间35~63分钟,平均(45±5.8)分钟,手术失血10~35ml,平均(20±5)ml,骨水泥注入量4.5~7.8 ml,平均(5.5±1.8)ml,骨水泥漏4例,其中椎间隙漏1例,椎体侧漏2例,椎体前漏1例,无骨水泥椎管漏,所有骨水泥漏未导致临床症状,无骨水泥中毒及肺栓塞。无骨水泥团块滑移。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5)个月,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术后第1天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较术后第1天略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伤椎中线高度及Cobb角情况,伤椎高度术后第1天较术前恢复明显恢复,Cobb...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PVP治疗的40例超高龄(年龄≥ 90岁) 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33例;年龄90~101(94.6±1.6)岁。根据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进行分组,其中20例患者PVP术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组),20例术后没有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数据、骨盆参数,项目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T值,骨折至手术时间,伤椎压缩程度,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是否渗漏,骨盆指数(pelvic index,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angle,PT),骶骨角(sacral angle,SS)等。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至手术时间、伤椎压缩程度、伤椎前缘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BMD T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的PI、P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S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D T值降低、发生骨水泥渗漏、PT和PI增大将增加OVCFs再次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P<0.05)。结论:引起超高龄OVCFs患者术后再次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患者高PI、PT可能是其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损害控制理论指导和规范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3例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在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外固定、内固定等手段恢复骨盆的稳定性;选取未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方法治疗的33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指导下,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治疗效率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组优良率87.9%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害控制理论在骨盆早期固定、止血等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对24例采用全踝关节镜下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42(28.6±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10(7.7±1.3)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踝与足关节协会(American Or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距骨倾斜角及距骨前移距离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2(10.20±1.1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踝关节外侧不稳等其他并发症。AOFAS评分由术前(52.79±8.9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3.00±4.01)分,其中优23例,良1例;VAS由术前(5.50±0.98)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1.04±0.80)分(P<0.05);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16±2.09)°下降到术后3个月(3.10±1.72)°(P<0.05);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8.80±2.55) mm下降到术后3个月(2.98±1.97) mm (P<0.05)。末次随访24例患者行踝关节抽屉试验及内翻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技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