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氧乙酸-乙醇(PES)联合辐照灭菌对脱钙骨基质(DBM)成骨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长管骨制作成骨粉装入胶囊后分为两组进行消毒灭活处理:PES+20k Gy的钴-60射线消毒组(实验组)和20k Gy钴-60射线消毒组(对照组)。将DBM骨胶囊植入40只SD大鼠体内,分别在2、4、6、8周处死SD大鼠,将之前植入的DBM骨胶囊取出,对DBM的骨诱导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从大体观察看,实验组所植DBM骨块呈散在颗粒状、形态不完整,对照组所植DBM骨块呈卵圆形、质地较硬、形态完整;从新生微血管数(MVQ)看,实验组MVQ值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1);从新生骨生长速率看,对照组的生长速率为1.59 m/d,而实验组生长速率过低,无法测量;从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看,实验组钙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磷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使用PES联合辐照灭菌以后会降低DBM的成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在儿童先天性拇指尺偏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10拇)采用超声引导下骨骺内闭合截骨治疗先天性拇指尺偏畸形的患儿资料, 男4例、女4例, 单侧3例、双侧5例。测量患儿术前、术后的尺偏角、指间关节主动屈曲角, 采用Tad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包括指间关节运动范围、稳定性、力线)。结果 8例(10拇)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长(21.75±11.83)个月。术前拇指尺偏角(40.12±13.44)°, 指间关节主动屈曲角(38.90±5.34)°;术后拇指尺偏角(7.65±2.56)°, 指间关节主动屈曲角(36.20±3.36)°;对比10拇的术前及术后尺偏角、指间关节主动屈曲角,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ada评分标准评估疗效:良好8拇、中等2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儿童先天性拇指尺偏畸形截骨治疗, 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定位,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3D打印技术于三十多年前首次在国内引进,当时被视为无法获得的、昂贵的和未来的技术,临床应用很有限~[1-3]。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其在小儿骨科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小儿骨科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概述3D打印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也被称为快速原型技术或增材制造技术~[4]。是一项将材料结合在一起(通常是层层叠加的),以三维模型数据来制作物品的工艺。通常,3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行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的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1.2±2.3)岁,范围在5.8~16.9岁。所有患儿术中采用3个标准切面(掌侧、背侧、冠状外侧)的超声图像辅助骨折复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骨折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显示获得解剖复位。58例患儿手术时间12~36 min,平均19.3 min;术中透视次数2~4次,平均2.3次。所有患儿均获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末次随访时,患儿MMWS评分为85~100分,平均97.6分。其中,优56例,良2例。随访过程中,有4例患儿发生浅表针道感染,其中3例常规伤口换药恢复,1例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1例患儿在术后2年发生同侧桡骨远端再骨折。4例患儿桡骨短缩2.0~4.5 mm,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与关节造影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的30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20.7个月,年龄范围为10~38个月;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科医院应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护理部实施跨专业、跨科室、跨片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化专业培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行2梯队14d轮换制,保证临床抗疫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结果全院499名护理人员参与抗疫一线护理工作,改造扩建1个24h发热门诊,每天接诊发热患儿150例次;开放11个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共收治住院患儿780例;全院护理人员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加强专科医院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应对疫情救治,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儿童和青少年柔韧性平足(flexible flatfoot,FFF)是儿童骨科及足踝外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家长往往比较焦虑,担心足的形态及日后的演变。每一位儿童骨科及足踝外科医师对此问题理解不尽相同,处理方式各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认识不统一,缺乏循证依据。笔者就儿童FFF相关问题的认识做一小结,力争为FFF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型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exon17)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G>A,p.R589H,c.1765(exon14)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exon9)C>T,p.P269L;c.1153(exon12)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