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泗河 《骨科》2021,12(3):193-194
Ilizarov技术作为20世纪经典的骨科技术,是骨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它开创了肢体损伤自然修复重建时代,在肢体延长、骨缺损修复、骨与关节畸形矫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Ilizarov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已经完成本土转化[2],临床思维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秦泗河提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3],创立矫形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有限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矫正与功能重建策略。方法从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1982年9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 31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例数据库中,检索出41岁以上患者629例,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并对其中2011年3月—2015年6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57例获完整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57例患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史41~67年,平均47.1年。术前病理步态包括压股步态29例,扶拐行走17例,徒手跛行11例。手术方式包括跟腱延长术52例、股骨髁上截骨术39例、屈膝松解术36例、跟距关节融合术27例、屈髋松解术21例、胫腓骨截骨术19例、三关节融合术11例和肌腱转位术1例。术后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18例,应用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9例。结果 629例患者中50岁481例(76.47%),51~65岁144例(22.89%);其中2003年以后就诊患者495例(78.70%)。57例获随访2~6年,平均37个月。牵拉矫形期间发生针道轻度感染7例,术后早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腓总神经不全麻痹2例。无皮肤切口感染、血管损伤与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下肢畸形矫治术后疗效随访评价标准,获优23例、良20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75.44%;2例评价为差的患者经实施二次手术改善部分功能。结论有限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能有效矫正下肢畸形与改善功能,延缓衰变所加重的残障,能规避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遵循阶梯性治疗理念,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保膝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KOA各阶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KOA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性改变、维持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保守治疗仍是早期KOA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手术可协助诊断和分级,并同期行关节内刺激物清理和软骨的有限修复。截骨术适用于下肢负重力线、关节线异常的KOA,能有效平衡膝关节负重应力,改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关节牵伸术治疗KOA能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一定程度修复缺损软骨,缓解症状。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兴起,UKA属于真正的关节表面置换,是前内侧KOA患者保膝治疗的重要手段。结论目前KOA保膝治疗方法较多,主要针对患者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截骨术和UKA是临床应用最多且保膝成功率高的重要外科技术,但应注意恰当选择适应证,术者需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腓骨缺如(又称为先天性腓侧半肢畸形),是长骨骨缺如中最多见的类型,但仍属于罕见病之列,病因尚不清楚,临床上常见的是部分或全部腓骨缺如,并伴有胫骨、股骨、踝关节及足部畸形等,通过对其分型可以更好的了解畸形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的不断提高,Ilizarov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外科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本文就先天性腓骨缺如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手风琴技术"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7年1月,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缓慢牵伸-加压的"手风琴技术"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4~47岁,平均(37.10±7.60)岁。患肢短缩>2.5 cm者术中结合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采用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9个月,平均(27.47±6.70)个月。所有骨不连均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00~24.70个月,平均(10.20±9.42)个月。采用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优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10/11)。末次随访>7°局部畸形2例(7°、10°矢状位畸形),不影响功能,未作特殊处理。1例术后肢体短缩3.1cm。针道感染发生率72.73%(8/11),通过换药及更换固定针等控制,10°以上膝关节活动丢失3例,未发生再骨折、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手风琴技术"依据张力-应力法则,避免了植骨,规律牵伸-再加压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背景:胫骨缺损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肢体畸形、不等长等问题。目前的临床分型并不能涵盖一些复杂胫骨缺损情况。目的:从Ilizarov骨搬移技术角度探讨成人非感染性胫骨缺损临床新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0年4月至2017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8例成人无感染性胫骨缺损。依据胫骨缺损的长度、部位、是否合并畸形以及相应的Ilizarov骨搬移手段分为5个类型。Ⅰ型:1 cm<中下/上段骨缺损≤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胫骨单节段截骨,向缺损端搬移。Ⅱ型:6 cm<中下/上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双节段截骨同步向缺损端骨搬移。Ⅲ型:6 cm<中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上、下双节段截骨,向心性骨搬移。Ⅳ型:6 cm<上、下两段缺损≤10 cm,中段残留活骨≥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将胫骨中间残留的一段活骨2处截骨,成为3块骨,中间骨块固定作为两块骨搬移再生的"母骨"支点,上下两段骨块反向分离牵拉,一期修复上下2区骨缺损。Ⅴ型:胫骨缺损>10 cm,合并骨干>7°成角畸形。采用腓骨上下两处截骨,先纵向牵拉使胫骨缺损间隙加大、成角畸形矫正,再横向牵拉将腓骨中间段搬移至胫骨缺损处,使其腓骨胫骨化。观察5个临床分型组骨缺损修复骨愈合、畸形矫正、有无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汇合端愈合情况等。拆除外固定后随访,采用改良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4个月,平均(32.0±21.4)个月。所有患者均实现骨缺损修复并最终骨性愈合,骨愈合指数35~60d/cm,平均(49.0±6.4)d/cm。1例Ⅳ型,4例Ⅴ型患者术后肢体短缩>2.5 cm(2.7~3.5 cm)。末次随访无>7°局部畸形病例。未发生1例深部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7例因汇合端骨愈合迟缓,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带外固定架时间5~28个月。治疗效果:优41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4.5%(52/55)。结论:成人胫骨缺损新分型既有利于病情评估亦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的个体化骨搬移重建方法,可一期手术修复骨缺损、矫正畸形、延长肢体,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遵循阶梯性治疗理念,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保膝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KOA各阶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KOA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性改变、维持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保守治疗仍是早期KOA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手术可协助诊断和分级,并同期行关节内刺激物清理和软骨的有限修复。截骨术适用于下肢负重力线、关节线异常的KOA,能有效平衡膝关节负重应力,改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关节牵伸术治疗KOA能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一定程度修复缺损软骨,缓解症状。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兴起,UKA属于真正的关节表面置换,是前内侧KOA患者保膝治疗的重要手段。结论目前KOA保膝治疗方法较多,主要针对患者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截骨术和UKA是临床应用最多且保膝成功率高的重要外科技术,但应注意恰当选择适应证,术者需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30年间治疗四肢畸形所应用的骨外固定器械(包括Ilizarov器械)数据,探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矫正四肢畸形的应用指征、个体化器械构型选择策略等。方法依据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肢体畸形矫形手术病例数据库,回顾性统计分析1988年1月—2017年12月外固定器使用情况,分别从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不同性别、不同手术时间段、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种外固定器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及不同外固定器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113例患者手术中应用了骨外固定器,其中双下肢手术同时应用者69例,共应用8 182套外固定器。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4 725套(57.74%)、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 388套(41.41%)、单臂外固定器64套(其中包括Orthofix器械)(0.78%)、Taylor空间外固定器5套(0.06%)。男4 487例(55.31%),女3 626例(44.69%)。从不同时间段分析显示,外固定器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后应用数量突破性增多。患者年龄以11~30岁为主,其中21~25岁使用最多,达1 819套(22.23%)。外固定器应用部位几乎涵盖了四肢所有区域,其中踝足趾部位最多,达4 664套(57.00%);上肢最少,共152套(1.86%)。8 113例中治疗的疾病涵盖了十余个学科、超过150个病种,其中使用外固定器治疗最多的前5位疾病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结论 Ilizarov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淋巴、神经、皮肤、内分泌等疾病导致的肢体畸形、残疾以及骨科疑难杂症,其手术适应证远超出了骨科学范围。国产外固定器及其安装工具基本能满足各种治疗的要求。骨外固定技术已全面进入了应力控制下的牵拉组织再生,自然修复组织创伤与残缺、重建肢体功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延长的牵张刺激如何转变为骨质再生的生物学信息至今不明确。目的:观察骨延长患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表达。方法:单侧胫腓骨延长组患者8例,分别于手术前第3天、术后第3,7,8,11,30天、停止延长时、停止延长第3,15,30天、拆除外固定器时、拆除外固定器后30d,检测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并设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8例。结果与结论:骨延长组牵张操作开始第1天时(术后第8天),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即开始升高,停止延长时达高峰,这一时段各个时相骨延长组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停止延长3d时的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高表达是骨延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Wolff定律和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到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臧建成  秦泗河 《中国骨伤》2013,26(4):287-290
Wolff定律是骨的适应性原理,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即牵拉成骨技术或牵拉组织再生技术,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秦泗河教授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肢体畸形后综合思考提出的矫形外科新观点。关于三者关系的思考源于对"寻找地铁出口"这个社会现象的观察。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和Wolff定律同为力学概念,前者完全符合后者,Ilizarov技术是Wolff定律的延伸,是现代工程科学造就骨微创伤与修复的反复过程,只是骨小梁沿着张力-应力方向形成,医生通过机械力的合理调整,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骨的发生、成骨与塑造过程。而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Wolff定律中力的作用范围"明显扩大,不仅指导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选题,还涉及社会学中对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认识和发现Wolff定律、Ilizarov技术和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不断交融、不断实践、思考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