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年龄45~75岁(62.1±7.7岁),随访时间24~59个月(30.6±9.2个月)。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断棒分为断棒组和无断棒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合并症以及随访时间。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L-TK值、PI-LL值以及冠状面Cobb角。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固定融合节段数、是否三柱截骨、下端固定椎是否累及骶骨或骨盆以及是否有椎间融合。记录断棒组患者的断棒部位、断棒时间以及是否行翻修手术。采用Spearman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分析,将筛选出的阳性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79例患者中14例患者(17.7%)发生断棒,11例双侧断棒,3例单侧断棒。断棒发生时间为术后6~31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0例患者(71.4%)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4例患者(28.6%)发生在术后24个月以后。11例患者断棒发生在截骨部位,3例位于T10~T12平面。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较小的年龄(P=0.038)、较多的融合节段数(P<0.001)、三柱截骨(P<0.001)以及较大的术前SVA(P<0.001)与断棒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节段数较多(P=0.037, OR=2.043,95%CI=1.046~3.992)、三柱截骨(P=0.044,OR=0.113,95%CI=0.014~0.941)以及术前SVA值大(P=0.006,OR=1.119,95%CI=1.032~1.212)是成人脊柱畸形术后断棒发生的高危因素。11例断棒患者(78.6%)因顽固性腰背痛症状或脊柱畸形进展而行翻修手术,均采用后路原切口入路更换断棒,并附加卫星棒技术,其中5例同时一期经腹膜后入路行前路取髂骨植骨融合术,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发生率较高。断棒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长节段融合、三柱截骨以及患者术前SVA较大。“多棒技术”以及前路植骨融合技术可用于断棒的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