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卡肌宁(Atracurium besylate)是一种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根据本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肌张力恢复快等特点,作者在行全麻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中应用此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A组20例(普外科9例、胸外科11例)、男11例、女9例。年龄6—69岁,平均体重50.65±16.63Kg。药物用量:安定8.80±2.35mg(0.19±0.04mg/Kg)、卡肌宁20.80±7.20mg(0.42±0.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心脏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的近端-胸段硬膜外腔内阻滞心区交感神经,以观察心区交感神经阻滞(TEB)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40名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分为TEB组(n=24)和对照组(n=1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不给予β受体阻滞剂。TEB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用0.5%利多卡因每2小时经胸段硬膜外导管推注一次(夜间睡眠除外),阻滞心区交感神经(胸1—5)。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采用成组设计和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TEB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1.74±0.54)级明显好于对照组(1.06±0.63)级(P〈0.05)。与对照组相比,TEB组中Lad(38.16±5.28)mm、LVEDd(67.26±7.42)mm显著缩小(P〈0.05),EF(41.18±9.95)%和FS(17.77±4.06)%明显增加(P〈0.05)。结论TEB不仅能显著改善严重心力衰竭的症状,还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表明即使是在心力衰竭的严重失代偿期,心脏交感神经阻滞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法10年临床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硬膜外穿刺时一旦刺破硬脊膜 ,是否继续进行硬脊膜外阻滞 ,一直有争议。 193 7年 Soresi首次在硬膜外注局麻药后继续进针刺破蛛网膜注入局麻药完成复合脊麻 -硬膜外麻醉 ( CSEA)并未引起重视·直至 1992年开始发明带背孔的 Tuohy针及可从此针刺入蛛网膜下腔的无创细 ( 2 5~ 2 6G甚至 2 7~ 2 9G)针 ,即针尖呈圆锥笔尖形 ,在笔尖旁侧开孔 ,不引起脊膜割伤 ,也便于单穿刺点针通针法 ( needle through needle)完成复合脊麻及硬脊膜外麻醉 ,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从安全简便考虑 ,CSEA应以单穿刺点法 ( SST)并选用无创细脊麻针为宜 ,不宜再用双穿刺点法 ( DST) ,更不宜采用传统钭面开口的脊麻针 ( 2 0~2 2 G)  相似文献   
4.
目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探讨18%地氟醚低流量洗入、低流量洗出紧闭麻醉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男47例,女73例,静脉快速诱导,5L/min氧流量充分吸氧去氮3min,气管插管,随机均分为三组,气管插管后分别以0.3L/min(A1组)、0.6L/min(A2组)和1.0L/min(A3组)氧流量,地氟醚蒸发器刻度为18%洗入到肺泡气地氟醚浓度(FAdes)达到1MAC,将蒸发器刻度降至10%~12%维持,维持期氧流量为0.3L/min,在手术结束前约10min停止吸入地氟醚开始洗出,洗出期的氧流量根据手术速度、BIS、BP及HR情况调整,手术结束时改为5.0L/min氧流量洗出。结果所有患者从静脉诱导后到手术结束BIS均在30~60,三组麻醉期间的BP、HR变化均在基础值的±20%范围内,SpO2始终维持在97%~100%,FiO2均高于75%,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A1组洗入时间明显长于A2组和A3组(P<0.05)。结论 18%地氟醚低流量洗入、低流量洗出紧闭麻醉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低污染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全身麻醉中七氟醚的使用习惯,并探讨吸入麻醉实践与患者预后及麻醉药费用间的相关性。方法开放、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纳入中国8个城市40家医院的400位麻醉医师,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了解每位麻醉医师10例使用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的病例,共4 000例择期手术(包括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心脏外科及其他手术)患者。麻醉医师根据其习惯选择七氟醚维持,或联合丙泊酚用于维持。观察指标包括诱导期(七氟醚吸入诱导所占百分比,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维持期(麻醉用药类型,新鲜气流量,挥发罐设置浓度),苏醒期(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滴定法苏醒技术所占百分比),麻醉药费用,总体情况[患者的人口统计学,麻醉医师/患者满意度数字模拟量表(NAS)评分,麻醉医师的教育背景,培训经历和吸入麻醉临床经验]以及安全性。结果 4 000例患者中3例因不符研究方案而排除,共3 997例纳入统计分析。190例患者(4.75%)接受了七氟醚吸入诱导,3 807例患者(95.25%)接受了静脉诱导。当7%挥发罐浓度≤8%,6L/min新鲜气流量≤8L/min时,吸入诱导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略短于静脉诱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180例患者(54.54%)单用七氟醚维持麻醉,1 817例患者(45.46%)七氟醚-丙泊酚合用维持麻醉。979例患者(24.49%)接受了滴定法苏醒技术,其睁眼时间(13.29±7.66)min、拔管时间(15.4±8.84)min均明显短于未接受滴定患者的睁眼时间(14.27±8.55)min、拔管时间(16.63±9.80)min(P0.05)。麻醉药(包括七氟醚、丙泊酚、肌松药和镇痛药)费用为(353.06±164.13)元/h。根据新鲜气流量分层统计,七氟醚单用组费用明显低于七氟醚-丙泊酚合用组(P0.05)。麻醉医师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的NAS评分分别为(8.85±0.96)、(8.88±0.93)分,其与麻醉医师的吸入麻醉临床经验年限无显著相关性。1.08%患者至少发生一次不良事件,没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患者、麻醉医师的满意度与麻醉医师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经验年限无显著相关性。与七氟醚-丙泊酚合用维持麻醉比较,七氟醚单用维持麻醉的麻醉药费用较低。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故未对手术类型加以限定或分层,并且麻醉医师的临床操作尚未完全统一或标准化,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ICM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年龄45~64岁,体重52~73kg,NYHA分级Ⅲ或IV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4)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组(HTEB组,n=16).C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HTEB组于T3.4或T4,5间隙行硬膜外阻滞,阻滞范围T1-5,每隔2 h硬膜外腔注射0.5%利多卡因3 ml,每日6次,夜间停止给药,并辅以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抽取静脉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HTEB组治疗后LVE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血浆NT-proBNP浓度降低(P<0,05),c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HTEB组治疗后LVE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血浆NT-proBNP浓度降低(P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异氟醚、七氟醚吸入麻醉对鼠骨骼肌微循环白细胞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制备提睾肌微循环模型。吸入异氟醚、七氟醚麻醉后,分别记录吸入异氟醚、七氟醚1.5MAC3h内微循环、小动脉A1的直径和血流速度,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滚动和粘附数量。结果 吸入异氟醚、七氟醚1.5MAC3h内HR,MAP,CVP和A1的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P>0.05)。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流动和粘附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长时间吸入异氟醚、七氟醚后,可引起大鼠骨骼肌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滚动和粘附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ICAM-1 mRNA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氟醚组(Iso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so组在四血管阻断过程中及再灌注早期吸入1.4%异氟醚.于再灌注6、24、72 h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和CD18的表达;RT-PCR法测定海马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和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6 h时CD11b/CD18和CD11b表达上调,再灌注24、72 h时ICAM-1 mRNA表达上调,I/R组和Iso组再灌注24 h时NF-κB 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R组比较,Iso组再灌注6 h时CD11b表达下调,再灌注24 h时ICAM-1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异氟醚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海马ICAM-1 mRNA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吸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脂组(Ⅰ组,n=20)和对照组(Ⅱ组,n=20)。麻醉前30minⅠ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Ⅱ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采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观测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结果手术开始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结束时Ⅰ组与Ⅱ组两组样本t检验,p〈0.05,说明Ⅰ组与Ⅱ组比较,氟比洛芬酯在术中、术后具有明显减轻疼痛的效果。结论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应用超前镇痛的作用,能使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减轻疼痛和恐惧感,提高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