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外科学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指数变化的特点,探讨DDH闭合复位的最佳干预时间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7月间7家医院277例DDH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结果 277例患儿中,男34例,女243例.闭合复位后18个月残留AI异常(髋臼发育不良)相关风险因素为:闭合时年龄、闭合复位术前的AI.统计DDH患儿行闭合复位前、后不同时间点AI,其在逐渐减小,且在闭合复位1年内下降最快,2~4年后AI下降基本稳定.手术干预组(22例)术后1年AI为(18.8±1.1)度,与术前(30.6±0.9)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255例)复位后3年平均AI为(26.7±4.5)度与手术干预组干预后1年平均AI(18.2±1.6)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复位后4年平均AI为(24.9±5.3)度与手术干预组干预后2年平均AI(14.8±2.3)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的风险因素为闭合复位时的年龄、闭合复位术前的AI.手术干预的近期效果较保守治疗好.在DDH在闭合复位2~4年后,如仍存在髋臼发育不良,AI>23度,应考虑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及特点。 方法 2010年 1 月至2013年 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 16 例,均实施病灶刮除植骨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术后影像学X线片结果和临床随访两方面评价治疗效果。影像学X线结果评估包括病变骨骨折复位有无丢失及病灶愈合情况。临床评估采用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及随访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6 例患儿平均随访25.6个月。影像学X线片显示病理性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 5 个月。在随访过程中,病灶未出现复发或者再次骨折。术后平均 12.5 个月取钉。至末次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14 例)或部分消失(2例);患肢无疼痛,关节活动均不受限。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移位≤2mm肱骨外髁骨折早期经皮固定手术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个研究单位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初诊在受伤1周内、移位≤2mm的114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其中,使用石膏固定于旋转中立位及屈肘90度41例(A组),使用经皮克氏针或者可吸收骨棒固定73例(B组).结果 1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1.2年.A组41例中11例出现骨折再移位,B组73例均未出现骨折移位.11例骨折再移位者(C组)均接受了切开复位克氏针或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根据Dhillon评分,A组30例保守治疗成功者和B组73例评分均优良,C组11例评分一般.C组关节活动度评分(1.82±0.4)与A、B组(2.93±0.25和2.89±0.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现骨骺早闭1例,皮肤激惹反应1例,无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移位≤2mm肱骨外髁骨折保守治疗易发生再移位;早期经皮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避免骨折再移位导致的切开复位手术、功能不佳、骨骺早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毕波  王小林  明小平  杨小进  邵景范 《骨科》2014,5(3):164-167
目的评估闭合/切开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针(titanium elastic nails,TENs)内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37例严重移位的小儿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闭合/切开复位TEN内固定术,通过术后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随访实现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影像学评估包括骨折愈合和塑形情况、骨骼生长情况、是否有残留畸形等。临床评估主要包括Neer肩关节评分和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周期24.0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7-10周,平均8周,所有患者均已达到影像学愈合。没有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2例患者因髓内针尾残留过长而产生皮肤疼痛。内固定取出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没有发现与取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随访终末,平均Neer肩关节评分为83.00-100.00分,平均96.65分。30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其余7例表示满意。在随访终末所有患者的上肢运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闭合或切开复位TEN内固定术推荐用于严重移位的小儿肱骨近端骨折,这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底我国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指南建议以及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研究文献, 本"专家意见"起草COVID -19疫情背景下小儿外科诊疗防控工作建议, 着重于推荐COVID -19疫情期间, 小儿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各级预防和控制措施, 适用于国内外各级儿童医院和小儿外科机构的临床实践和医疗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松质骨体积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添加磷酸钙陶瓷的效应.方法用pQCT测定16个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将USS椎弓根螺钉分别置人两侧椎弓根,植入螺钉前随机在其中一侧钉道内添加磷酸钙陶瓷;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计算骨螺钉界面的剪切应力(η).结果随体积骨密度提高,F-max和η亦逐次增加.无论是否添加磷酸钙陶瓷,F-max和体积骨密度始终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056和0.9585,P<0.05).添加磷酸钙陶瓷后F-max和η均增加了约80%(Wilcoxon's test,P<0.01).结论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与体积骨密度紧密相关,磷酸钙陶瓷有明显的强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儿童医院,因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接受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46例.受伤年龄3.0~14.0岁,平均9.30岁.骨折分型:Delbet Ⅱ型83例,Ⅲ型31例.行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25例(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89例(空心钉组).末次随访采用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并发症评估包括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及髋内翻等.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3.3个月.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优22例,良2例,差1例)优于空心钉组(优54例,良19例,差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0.00%(5/25)低于空心钉组42.70%(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空心钉组5例术后因内固定失效行二次翻修手术.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影像学上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9.64±1.60)周与空心钉组(10.11±1.87)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结论 相对于空心钉,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术后Ratliff功能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治疗上可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