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RPLS)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搜集2014年12月—2022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中5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7例[占比3.2%(17/532)]RPLS合并MPMN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PLS病理类型及合并肿瘤的分期,分为高风险组(9例)、低风险组(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MPMNs类型及其合并疾病类型、治疗方案、预后及中位生存时间(MST)等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者以M(Q1,Q3)表示,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例RPLS合并MPMNs患者中,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MPMNs)患者11例、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MPMNs)患者6例。合并的MPMNs疾病类型包括乳腺癌4例、消化道癌4例、肾透明细胞癌3例、肺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喉癌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例、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硫仑(DSF)对人脂肪肉瘤细胞SW87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设立正常细胞对照组及DSF 1,2.5,5和10μmol·L-1组,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24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DSF处理后SW872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SF对SW87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A20的表达;CCK-8法检测铁离子螯合剂Fer-1及炎症小体NLRP3抑制剂MCC950能否逆转DSF对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DSF对SW872细胞中A20和醛脱氢酶(ALDH1)的mRNA水平。结果 DSF对SW872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DSF处理后使SW872细胞发生皱缩变圆且细胞间隙增大;DSF作用于SW872细胞24 h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DSF 1μmol·L-1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32.6±1.82)%vs(3.50±0.64)%,P<0.05〕;DSF 0.1μmol·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4例,3例患者术前行盆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38.6岁,分析CT、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术后复发。12例跨尿生殖膈与盆膈生长,肿瘤最大径约3.5~33.2cm,平均14.2cm。11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清,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11例病变内部可见分层或漩涡样改变。MRI显示T1WI表现低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结论 AAM好发于女性的盆腹部,易向盆底组织间隙内延伸、侵袭生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病理上具有肿瘤细胞稀疏、黏液样基质大量存在及局部血管分布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颗粒物(PM)2.5是否会在肠道中积累并引起基因表达的异常。方法采用BALB/c品系小鼠,将处理过的PM2.5硅胶颗粒采用直接饲喂方式进行培养,分别取喂食10 d和30 d的小鼠大肠黏膜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对显著性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2.5硅胶颗粒喂食10 d的小鼠大肠黏膜中基因表达多处于下调状态,喂食30 d的小鼠大肠黏膜在免疫相关、代谢等类别中有明显上调,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也处于上调状态。结论 PM2.5硅胶颗粒能够在肠道中累积并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诱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导致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RPT)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RPT外科4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平均分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平均(89.1±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4.3±5.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05);观察组的操作考试平均(93.5±2.1)分高于对照组的(92.4±2.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0.118);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培养临床思维、重点与难点突出和高效获取知识及增加个人自律性和提高学习能力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88、5.6250、5.6250,P值均<0.05);学习气氛活跃和增加师生互动、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兴趣与喜欢这种教学模式4...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24例侵出盆腔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按侵出途径可分为经肌耻骨孔、经坐骨孔、经闭孔、经会阴部4型, 以经肌耻骨孔型最常见, 病理类型最常见为去分化脂肪肉瘤, 切口需联合耻骨结节表面、臀部等, 在术中应注意盆腔移行区肿物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2年1月35例腹盆腔SFT手术的临床资料。17例无明显症状,12例腰腹部或骶尾部疼痛,4例下肢肿痛,2例反复低血糖。肿瘤中位最大径15 cm(3~25 cm)。初次手术22例,复发再手术13例。结果 R0或R1切除32例,R2切除3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7例行分块切除。中位术中出血量1200 ml(50~10 000 ml)。术后并发症8例。随访3~68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初次手术22例中4例复发,2例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是SF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 RPTs)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预后因素。方法 应用我院临床数据中心系统筛选2019年1月~2022年3月择期RPTs完全切除手术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20例,其中40例术后发生AKI,对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既往肾切除史、既往RPTs手术史、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肾切除、组织分型、出血量、术中低体温、术中血糖最高值、术中乳酸最高值、术中低血压、术中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速尿使用、术中输注红细胞>2000 ml、术中输注血浆>1000 ml等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AKI的预后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术中肾切除、术中出血量>2000 ml、术中低血压、术中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μg·kg-1·min-1、术中输注红细胞>2000 ml、术中输血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FDGE的患者6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836例未出现FDGE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治资料,观察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影响F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患者总体术后FDGE发生率为(7.42%)。观察组存在不良精神因素(37.31%)、术前消化道梗阻(41.79%)、术后腹腔并发症(79.10%)、糖尿病(29.86%)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同时在年龄(61.85±6.11)岁、出血量(1 011.94±507.30)mL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白蛋白水平(38.22±3.75)g/L、术后白蛋白水平(30.22±3.36)g/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术前消化道梗阻、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白蛋白水平、术后腹腔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