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5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里扎洛夫理论与技术,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英文期刊传播到国内,我国学者于1989、1990年从Clin Orthop上看到由伊氏本人撰写的3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情况(其实,他的第1篇有关骨骺牵伸的文章是1969年发表的,当时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俄文期刊在我国因政治原因也停止订用,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图书馆继续订,但无人再看了),国内《小儿麻痹研究》上也曾摘译刊登过,潘少川在中华外科杂志及中华骨科杂志曾有过专文,作者也发表过引用和论述的文章,可以说国内早在20年前就已推广应用于肢体延长,90年代已用于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1989年作者在亚运村吉林宾馆开儿麻学术会议时,山东的一位代表就曾介绍用骨外固定矫正>120°的膝屈曲畸形.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重塑对体外大鼠跟腱来源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取3周龄雄性SD大鼠跟腱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SCs,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别以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D)终浓度为0、50、100、500、1 000 ng/m L的含15%FBS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及形态变化,纤维肌动蛋白(fibros actin,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Western blot检测F-actin/球状肌动蛋白(globular actin,G-actin)比值,根据结果选择CYD有效使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取TSCs分别采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组)、含CYD的成脂诱导培养基(CYD+诱导组)以及普通培养基(普通组)、含CYD的普通培养基(CYD+普通组)培养3、7 d,收集各组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分化相关特异标志性基因表达,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脂蛋白酯酶(1ipoprotein lipase,LPL)、脂肪酸结合蛋白(a P2),Western blot检测PPARγ、a P2蛋白表达。结果 CYD浓度为100 ng/m L时既能有效干扰TSCs细胞骨架F-actin的聚合,又不影响TSCs的存活,选择该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3、7 d时CYD+诱导组PPARγ、LPL和a P2基因及PPARγ、a P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 d时CYD+普通组PPARγ、LPL和a P2基因表达也显著高于普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骨架重塑是TSCs成脂分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抑制F-actin聚合可促进TSCs的成脂分化,对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PMMA骨水泥与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周围形成膜的结构和成骨活性的差异.方法 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MA组和磷酸钙组,每组16只,双侧桡骨制造15 mm骨缺损,分别植入PMMA和磷酸钙骨水泥,4、6周后每组选取2只兔子取出骨水泥周围包裹的诱导膜比较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第4周取出骨水泥并在膜内植入自体松质骨,植骨后8、12周分别通过放射学和组织学评估新生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①4、6周时PMMA骨水泥组诱导形成的膜厚度分别为(1 108 ±26)、(945±42) μm,磷酸钙骨水泥组诱导成膜厚度为(945 ±34)、(778±22) 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骨水泥诱导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6、3个/cm2,而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2、2个/cm2.②放射学检测可见植骨后第8、12周PMMA组成骨按Lane-Sandhu X线评分(2.84 ±0.36)、(4.22±0.54)优于磷酸钙组(1.98 ±0.15)、(3.16 ±0.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8、12周组织学观察PMMA组按Nilsson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14 ±0.29)、(4.63 ±0.37),成骨优于磷酸钙组(2.10 ±0.18)、(3.59±0.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西兰兔桡骨骨缺损处PMMA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较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强的促血管化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单钉-棒固定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单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4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供的部分和无明显破坏的椎间盘,以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异体髂骨 自体碎骨、或钛网 自体碎骨的方法修复,安置单钉-棒时注意对移植骨块适当加压。患者术后卧床10d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本组共有41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明显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其中37例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达23°,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结论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5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对54例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前进行早期呼吸功能训练,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等;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的咳嗽、咳痰,预防感冒等。结果5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给予早期的呼吸道正确管理和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度等优势。介绍各种不同椎间融合器在生物力学、材料及外形上的特点,以及相关手术内容应符合脊柱功能的生物学要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EntrezPubMed1990-01/2004-05相关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检索词“lumbarinterbodyfusionc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5关于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腰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腰椎融合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腰椎间融合器的种类、材料及外形的进展。②各种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及其生物学特性。③腰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4篇相关文献。2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9篇为重复或雷同内容。资料综合:25篇文献中,8篇从历史沿革、材料、形状等角度介绍了椎间融合器逐渐适应根、椎间隙、脊柱等压力的进程;9篇详细的以相关生物力学、组织学等角度,以试验方式证实了腰椎间融合器能够恢复腰椎正的常生理状态;8篇涉及腰椎间融合器在使用中的并发症及手术注意事项。结论:腰椎间融合器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角度的进展,使其在材质、外形设计、手术方式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满足椎间隙、神经根、脊柱等的压力,维持腰椎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要求。在手术中,合理的选择可以在发挥融合器功能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表达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PLLA/CPPf)与同种异体的脱钙骨基质(DBM)对BMSCs黏附作用的差异,为构建组织工程骨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支架材料的孔径;通过测吸水率比较其亲水性。将普通培养瓶培养的第3代BMSCs分别成骨诱导培养1周后,在体外分别与PLLA/CPPf和同种异体的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于构建后10h计算细胞黏附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种支架材料对BMSCs黏附作用的差异。构建后每天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s在两种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构建后第10天再行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两种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DBM的孔径明显较PLLA/CPPf的大,孔隙率高,体外构建后10hDBM组的细胞黏附率为(91.3±8.2)%,PLLA/CPPf组为(82.2±7.7)%,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M组于术后第3天网孔间出现细胞外基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质变得稠密,而PLLA/CPPf的细胞外基质鲜见;第10天的扫描电镜也证实DBM组的细胞在支架材料上数量多,且细胞外的基质分泌较多。结论DBM较PLLA/CPPf更适于BMSCs的黏附生长,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