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次单膝TKA手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治疗和超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术前康复宣教、术后系统化康复治疗及每小时康复管理等综合康复措施)。对照组仅接受骨科术后常规治疗,分别比较术后第1~3天及出院当天两组手术侧膝关节主动屈曲、伸直和关节活动度,静息痛和运动痛,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及术后引流量的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间手术侧膝关节主动屈曲、伸直和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及出院当天治疗组手术侧膝关节主动屈曲和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当天治疗组手术侧膝关节主动伸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第1~2天两组间静息痛和运动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出院当天治疗组运动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3天及出院当天两组大腿围和小腿围组内健侧和患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治疗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可显著改善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修复跟腱断端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73(43.5±16.0)岁;右侧11例,左侧10例;患者均采用修复跟腱断端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以及日常活动、运动恢复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末次随访时患者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Arner-Lindholm评分、单足提踵试验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0~50 min(平均41.1 min),手术切口4~7 cm(平均5.6 cm);术后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和再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获6~40个月(平均18.5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4.4±0.7)个月、恢复运动时间(11.1±1.5)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3.5±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9±4.8)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3,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5、Z=5.69,P值均<0.001)。末次随访时ATRS达(92.7±3.6)分;Amer-Lindholm评分评价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9.52%(2/21),单足提踵恢复时间4~7 (5.1±0.9)个月。结论 修复断端跟腱瘢痕组织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红外偏振光联合抗菌药物治疗下肢创伤后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创伤后丹毒患者68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5 g,每日2次,静脉滴注;观察组34例,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垂直于丹毒区域,以照射强度为最大功率60%,每日2次,持续照射10 min。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日,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治疗第5日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前住院日及总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治疗前异常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第5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红外偏振光联合抗菌药物治疗下肢创伤后丹毒,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日,从而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电阻应变式传感器(RSS)在不同下肢骨折类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外伤性下肢骨折患者9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组79例、股骨干骨折组15例、股骨颈骨折组5例。患者均在牵引床上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使用RSS测量3组不同骨折类型手术中的初始牵引力、牵引时长、松解牵引力。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分及3组不同骨折类型手术前后血色素变化及输血情况;比较使用不同内固定方式(长髓内钉、短髓内钉、空心钉)的术中牵引力和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长髓内钉固定患者和短髓内钉固定患者时下肢旋转角度。结果 3组不同骨折类型初始牵引力、牵引时长、松解牵引力、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不同骨折类型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患者牵引总时长、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法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34例(134膝)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0例患者术前采用DFMA作为截骨角(研究组),另外64例采用传统股骨远端外翻5°截骨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不同时间的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HSS)和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RO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ROM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力线、假体力线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下肢力线、假体力线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法在TKA手术中有利于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达到最佳,有利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下肢力线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李林霞  方诗元  谢凯 《安徽医药》2020,24(7):1343-1345
目的观察临床上将快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6年 l月至 2018年 1月,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 6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ERAS组和常规组, ERAS组围手术期予以优质护理,优化术式,强调镇痛,早期康复锻炼;常规护理组予以外科病房一般常规护理及常规术式等。结果 ERAS组在肺部感染、褥疮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结果优于常规组( P=0.047); ERAS组髋关节 Harris评分( 30.1±6.5)分、 VAS评分( 2.7±0.5)分;常规组髋关节 Harris评分(43.6±5.2)分、 VAS评分( 4.8±0.9)分。 ERAS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康复过程中, ERAS模式效果好,具有降低髋部骨折病人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优势,同时促进病人的快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07例患者(332髋)行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估临床功能,观察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结果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41~73(52.0±5.6)min,术中失血量60~210(94.0±37.4)ml。患者均随访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3、12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237.2,P<0.001)。术后第2天,髋臼假体前倾角为7°~22°(14.4°±6.0°),外展角为26°~57°(43.8°±4.4°)。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由术前0~2.5 cm纠正为术后0~1.5 cm(Z=-14.71,P<0.001)。18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髋发生术中股骨近端骨折,2髋术后早期出现髋关节脱位,1髋髋臼杯未完全打入臼窝,该24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愈合、复位良好。术后1年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无菌性假体松动。结论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天琪 《慢性病学杂志》2024,(3):403-406+410
目的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建设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团队,探究其管理与应用对关节置换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方案。方法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关节置换康复团队,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60例,给予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均干预6个月,对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的康复团队护理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健康依从性模型量表(compliance health behavior model scale,CHBM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的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经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的康复团队护理有利于提升关节置换患者的健康依从性,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0.2)cm,手术时间为(50±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5±18.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83±2.10)、(1.80±0.41)、(1.20±0.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DI由术前的30.23±4.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8.34°,末次随访时为14.32°±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1.28) mm、(5.34±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