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新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并比较其在不同方形区螺钉置钉方法 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应用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骨盆CT图像构建左侧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全骨盆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新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固定.分别构建DAPSQ联合单方形区螺钉(A组)、双方形区螺钉(B组)、三方形区螺钉(C组)和四方形区螺钉(D组)固定模型,施加600 N垂直载荷或8N/m扭矩,模拟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比较各组内固定方法 下骨折线平均位移和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站位、坐位、健侧旋转和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路径上各节点平均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比较显示D组位移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分析结果 显示,站位和坐位下D组应力主要集中在钛板螺钉结合处,以近端第1枚方形区螺钉承担应力最大.结论 新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推荐在方形区应至少置入3或4枚螺钉进行固定,且靠近坐骨大切迹的方形区螺钉为关键钉.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湖北为疫情爆发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武汉处于疫情的中心,疫情防控不到位,极易引起COVID-19扩散,甚至导致医护感染。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 TLF)是一种常见急性严重的脊柱损伤,如果不能够及时规范救治,往往会遗留肌力、感觉及大小便等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在这种疫情与病情混杂的局面,如何解决疫情防控和TLF及时规范救治是一个巨大挑战。本院处于COVID-19的中心疫区,为武汉市COVID-19定点医院,同时也为武汉市非COVID-19特殊患者医疗救治单位,收治了一批合并COVID-19的TLF患者及非COVID-19的TLF患者。本文作者从脊柱外科医师的角度出发,总结疫情爆发以来对TLF相关诊疗经验体会,归纳TLF的诊疗流程,为骨科一线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和防护等方面提供参考,以期在疫情期间减少医患COVID-19感染风险,提高TLF治愈率,降低并发症与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自行研制一套智能化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康复仪,并将其应用于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的早期康复中。 方法 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自制智能化兔膝关节CPM康复仪器,主要由核心机械、电控、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选取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PM组和自由活动组。CPM组采用CPM康复仪器行早期关节活动康复,每日训练1次,每次30 min,共4周。2组大白兔均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后第3、7、14、21、28天进行体重监测以及术侧膝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程度测量,并于造模成功28 d后于光镜下观察2组大白兔术侧关节软骨的病理结构。 结果 自制智能化兔膝关节CPM康复仪器运行过程安全可靠,可带动3只兔子同步运动,并可准确、方便地调节膝屈曲角度、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其智能化满足实验要求。造模后第3天,2组大白兔的平均关节活动度与组内造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28天,CPM组的平均肿胀程度和平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35.05±1.70)°和(0.175±0.002)cm,与自由活动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28 d后,CPM组的骨折处畸形程度以及骨折线处的光滑度均优于自由活动组。造模成功28 d后,CPM组缺损区优势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主,自由活动组缺损区优势组织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且CPM组缺损区域与邻近关节软骨结合情况、软骨细胞新生情况、软骨细胞排列、细胞层次以及软骨下潮线恢复情况等均优于自由活动组。 结论 智能化兔膝关节CPM康复仪器是一种简便可靠、效果较好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器械,其不仅可以促进兔子胫骨平台骨折处塑形和软骨的修复,还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消除肿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9-10采用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的25例Bennett骨折,术中切开显露骨折端,解剖复位后选择大小合适的Y或T型掌指骨板固定,近端至少采用2枚螺钉穿过骨折线,修复断裂的韧带和破裂的关节囊,透视见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后采用舟骨支具保护。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2个月。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8周,平均5.1周。未出现断板、断钉、术后感染、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及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4~0.6分,平均0.5分。患肢拇指外展88.5°~91.0°,平均89.0°;患肢拇指内收5.5°~8.0°,平均7.0°。掌指关节屈曲54.0°~56.0°,平均55.0°;掌指关节伸展9.5°~13.0°,平均12.0°。指间关节屈曲70.5°~73.0°,平均72.0°;指间关节伸展19.0°~22.5°,平均21.0°。握力31.2~41.5 kg,平均35.9 kg。挟持力7.2~11.6 kg,平均9.1 kg。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恢复疗效:优24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Bennett骨折可以获得满意解剖复位,术后内固定牢固,早期可开展功能锻炼,手部功能恢复满意,为临床治疗Bennett骨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文献,并对其归纳和总结。结果 股骨骨道位置是决定ACL重建术预后的关键因素。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经历了等长重建、解剖重建、Ribbon-like理论、I.D.E.A.L.理论和类等长重建理论。股骨骨道定位技术也随着对ACL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变化,每种骨道定位技术各有优缺点。Over-The-Top(过顶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ACL的翻修;时钟面定位法由于误差较大、稳定性差、可复性低,基本已不使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股骨外侧髁的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外侧髁后软骨缘顶点)由于解剖标志较为恒定,临床上多采用此法;X线透视下象限法由于术中实施较为繁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术后骨道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骨道定位精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骨道定位的影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D打印辅助定位骨道技术定位精确,可复性高,学习曲线短。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历经多次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椎管内相应参数是否产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来所有腰椎管狭窄住院患者。在隐藏病史情况下行单盲测量,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及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黄韧带厚度分别为(5.23±0.71)mm和(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和(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和(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相应参数产生一定影响,其可能对腰椎管狭窄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其治疗存在很多争议,临床上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多年来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中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应用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出发,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证,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就当前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大家分享和共勉,旨在为下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希望有助于加深临床骨科医师对这类损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于这类损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内固定治疗伴髋臼顶骨折的复杂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的66例伴髋臼顶骨折的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4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63±10.52)岁。按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33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12例,前柱骨折9例, T型骨折12例。所有臼顶骨折病例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开窗+截骨行DAPSQ内固定治疗,需要时联合骨盆前缘短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手术,手术时间(182.50±56.28) min;术中出血量(550.35±102.94) ml。4例患者术后股外侧麻木,1~4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2~46个月,平均(30.36±10.23)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VAS评分减少,而Harris评分和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评估方面:依据Matta标准,骨折复位评定为优35例,良好20例,一般7例,差4例。3例出现Brooker I型异位骨化,6例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改变。末次随访时,3例改行全髋关节置换。[结论]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开窗、截骨为臼顶骨折复位提高良好的术野,DAPSQ内固定能够固定和维持髋臼顶的解剖位置,恢复头臼匹配关系,从而保留髋关节的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应用经皮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41例单节段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更换术式;手术时间53~109 min,平均(88.7±12.6)min;术后住院时间2~7 d,平均(4.5±1.2)d。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血管、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0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结论 经皮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