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病例女,54岁。"呕血、黑便6天"入院。患者诉6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呕血,为鲜红色,共2次,伴有恶心感、头晕、心慌,随后反复出现黑便,呈柏油样,冲洗后见暗红色,具体量不详,偶有腹胀、嗳气,在当地县医院给予抑酸(奥美拉唑)、降低血管压力(善宁),并输浓缩红细胞8个单位等治疗后止血欠佳,立即转入我院治疗,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病后患者精神、睡眠、食欲差,尿明显减少,体力明显下降。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6.5℃,P 78次/分,R 20次/分,BP 120/70mmHg。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余未及异常。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验证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其特点,明确优、劣势,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模型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一般饲料饲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每组分别在第8、12、16周随机取10只大鼠,以1.0%戊巴比妥钠(3.0 ml/100 g体重,ip)麻醉大鼠,称取体重,肝脏行CT检查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开腹,取肝右叶中部一块5mg组织用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表现:对照组切片示肝细胞无脂肪变性.模型组8周为单纯性脂肪肝,12周模型组为中~重度脂肪肝,16周始从脂肪性肝炎进展到脂肪性肝纤维化;16周肝组织有炎性坏死.CT示:对照组图像为肝实质密度均匀.模型组8周有明显的脂肪变,图像可见肝脏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减低;12周后表现更为明显,肝脏进一步增大且出现肝缘圆钝,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16周后肝实质密度继续降低.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对照组8周分别为(515.13±40.12)、(1.00±0.00)、(62.3±7.4);模型组为(578.78±42.25)、(2.40±0.55)、(46.8±5.3).对照组12周分别为(592.45±49.23)、(1.00±0.00)、(61.5±6.8);模型组分别为(643.78±53.89)、(2.65±0.43)、(33.4±3.7).对照组16周分别为(683.34±35.69)、(1.00±0.00)、(60.9±7.5);模型组分别为(659.51±54.87)、(2.84±0.41)、(16.2±3.9).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在不同时期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HE染色确诊,轻度脂肪肝12例,中度10例,重度脂肪肝8例.按CT阈值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53.3%;按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3.3%;按肝/脾CT值比值的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 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可用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两者的结合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王勇志 《西部医学》2011,23(6):1052-1052
病例女,3岁,因"发热半天,突发抽搐1次"入院。患儿受凉后发热半天,突发双眼凝视,四肢僵硬,右腿抖动,呼之不应,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期间无大小便失禁等。家属立即携患儿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105.
刘玥  邹文远  李胜  张自力   《放射学实践》2011,26(8):904-904
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体检B超发现左腹膜后囊性肿物1个月,后渐感左腰部隐痛不适。既往史:1997年因垂体瘤行γ刀治疗,1998年病情反复后一直服用溴隐亭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