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7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32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690篇
内科学   382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358篇
综合类   2030篇
预防医学   163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747篇
  8篇
中国医学   354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1.
目的:探讨P16、CyclinD1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P16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其中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1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 <0.05);CyclinD1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中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CyclinD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 <0.05)。在胃癌中,P16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与之无关。结论:P16表达缺失和CyclinD1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过程中一个较早的分子事件,且P16表达缺失与胃癌进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2.
陡脉冲电场对荷瘤BALB/c小鼠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陡脉冲电场对荷瘤BALB/c小鼠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处理后的癌细胞在光镜下表现为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在电镜下表现为异染色质增加,边集,呈团块样改变,细胞质肿胀,脂滴数量增加,质膜破裂;核固缩,碎裂,线粒体肿胀。实验揭示了陡脉冲电场能有效地杀伤癌细胞,明显抑制了荷瘤小鼠恶性肿瘤的生长、增殖,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含信号肽Mtb8.4(MS)基因疫苗与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联合免疫小鼠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及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4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联合免疫组(MS基因疫苗 hIL-12组)、MS基因疫苗组、卡介苗(BCG)组、空载体组和PBS组。将基因疫苗、空载体和PBS,经肌内注射免疫各组小鼠,每隔3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BCG组经尾部皮下注射1×106CFU BCG免疫1次。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免疫小鼠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活性。用结核杆菌强毒株H37Rv静脉攻击小鼠后,计数肺和脾组织中结核杆菌的菌落数。对小鼠的部分肺和脾组织作病理切片,经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的程度,经ZN染色检查抗酸杆菌,观察该疫苗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组能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2的水平,与BCG组相当,显著高于MS基因疫苗组,IL-4分泌减少,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增强,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表现为小鼠肺和脾组织中结核杆菌的菌落数显著减少,组织病变明显减轻,其效果与卡介苗(BCG)组相当,但优于MS基因疫苗组。结论以hIL-12表达质粒与MS基因疫苗联合免疫后,能显著增强MS基因疫苗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324例完整病历。以一般资料、起病症状、入院查体、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并发症等43项为自变量,以发病后1个月后功能独立性评定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为因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大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血肿体积、入院时收缩期血压、GCS评分、脑室是否积血、血肿体积扩大、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7项对预后有显著性的影响。结论血肿体积、入院GCS评分和脑室是否积血对预后影响有重要意义,可作为SICH患者预后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构建小鼠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与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 70,Mt.HSP70)基因融合载体.并研究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pcDNA3.1为基本单位构建AFP及HSP70的融合表达载体,融合基因以G-S-G-G-S连接子连接;用脂质体将系列载体导入COS-7细胞.48h后以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其表达。结果 构建的AFP和HSP70的单独及融合表达载体导入COS-7细胞48h后经RT-PCR检测可扩增出相应片段,细胞免疫化学染色为阳性。结论 AFP和HSP70的单独及融合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耳大神经及腮腺筋膜解剖进行再认识,由此改良腮腺切除手术方法。方法:解剖成人尸体10侧,术中活体解剖20侧,对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的解剖要素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改良腮腺切除术14例,即在腮腺筋膜表面翻瓣后,由前向后另翻腮腺筋膜瓣,切除腮腺后将筋膜瓣复位缝合,完整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结果:耳大神经在下颌角水平之上0-2cm依次分耳后、耳垂、耳前支,神经主干末段和分支起始段均分布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后者致密,其致密纤维包裹在神经周围。改良手术后2例(14.3%)发生轻度Frey’s综合征,无1例发生术区皮肤长期麻木、长期面瘫、涎瘘及肿瘤复发。结论:耳大神经各分支和腮腺筋膜具有不可代替的解剖生理功能,改良术式能将两者完好保留,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7.
急性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清除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阐明嗜肝病毒自然感染过程中病毒清除机理。方法 :7只 2~ 3月龄成年重庆麻鸭静脉接种 10~ 2 0mlDHBV阳性血清 (5× 10 8~ 1× 10 9genome) ,接种后每周采血检测外周血中DHBVDNA、DHBsAg和特异抗体的产生 ;感染后第10、35天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于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实验 ;第 5、30、6 0天取肝组织标本进行DHBVDNASouthern杂交、DHB sAg免疫组化及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DHBV感染成年鸭在 1~ 2w潜伏期后出现急性、一过性感染 ,感染高峰期肝内存在多拷贝的DHBV所有复制中间体形式 ,包括cccDNA。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毒血症的消失是在快速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和高滴度特异抗体产生之后 ;与此同时 ,整个急性感染期间 ,肝细胞并无明显的损害。结论 :非细胞直接损伤机制在嗜肝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 (Pio) 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糖代谢和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扩展正糖钳夹实验和[3-3H]标记葡萄糖示踪技术,观察了4 h脂质灌注导致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引起糖代谢和脂肪组织PPAR-γ表达变化及Pio处理后的影响。 结果:在钳夹稳态期,对照组(N组)血浆FFA水平明显降低,而脂质灌注组(L组)和吡格列酮+脂质组(P/L组)FFA水平明显升高。 P/L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N组明显降低(P<0.01), 而L组又明显低于P/L组(P<0.01);N组和P/L组肝糖输出 (HGP) 与基础值相比被明显抑制达85%(均P<0.01),在L组,胰岛素对HGP的抑制作用受到明显障碍(仅抑制8.7%)。L组和P/L组葡萄糖清除率(GRd)明显低于N组(P<0.01)。P/L组脂肪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脂质灌注诱导了大鼠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干预使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增加,并抑制了内源性肝糖产生,从而部分逆转了脂质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9.
纳秒级陡脉冲电场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实验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纳秒级陡脉冲电场诱导人浆液囊腺性卵巢癌SKOV3癌细胞凋亡效应,及其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即[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采用场强为10kV/cm、脉宽为100ns、重复频率为1Hz的纳秒级陡脉冲电场作用于SKOV3癌细胞悬液5min。4h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SKOV3癌细胞的凋亡率,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癌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以Fluo-3/AM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指示剂,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纳秒级陡脉冲电场对SKOV3癌细胞[Ca2+]i的影响,及[Ca2+]i变化时的Ca2+来源。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癌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22.21&#177;2.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4&#177;0.44)%(P〈0.01),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均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证实纳秒级陡脉冲电场能够有效诱导SKOV3癌细胞发生凋亡;同时纳秒级陡脉冲电场可明显升高细胞[Ca2+]i(P〈0.01),而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无关(P〉0.05)。由于纳秒级陡脉冲电场的等值频率很高,容易穿透细胞膜,其诱导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细胞内钙库(内质网、线粒体),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从而介导凋亡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rALR对HBsAg及BSA免疫大鼠产生抗体、细胞因子和对脾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甲醇诱导表达rALR,测定活性并进行以下研究.①rALR对HBsAg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HBsAg20 μg/只、HBsAg20 μg rALR100 μg/kg、HBsAg20 μg rALR 25 μg*kg、HBsAg20 v pPIC9K表达上清、HBsAg20 μg CsA10mg/kg,共6组;②rALR对BSA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BSA25 μg/只、BSA25 μg rALR100 μg/kg、BSA25 μg pPIC9K表达上清、BSA25 μg CsA10 mg/kg,共5组.以上均皮下注射免疫大鼠,1次/周×4次,ELISA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IL-2和IFN-γ.③rALR对大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Wisar大鼠先皮下注射HBsAg(20 μg/只)1次,2周后处死,分离脾单核细胞,种板,再加HBsAg 1 μg/孔和/或相应处理因素(rALR、空质粒表达产物等),48h后加3H-TdR,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cpm值.结果 rALR100 μg/kg HBsAg组的8只动物中,有2只出现抗HBs的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HBs Ag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HBs.rALR 100 μg/kg BSA组的8只动物中,有3只出现抗BSA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BSA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BSA的抗体.rALR 100μg/kg能明显抑制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产生.rALR4μg体外能明显抑制脾细胞的增殖.结论 rALR能抑制HBsAg和BSA诱导大鼠产生相应抗体及IL-2、IFN-γ的产生;体外能抑制经体内致敏的脾细胞的增殖,说明rALR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