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腹内未降睾丸巨大纯精原细胞瘤六例CT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内未降睾丸巨大纯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巨大的腹内未降睾丸纯精原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6例肿块长轴与同侧肾下极和腹股沟内环的连线一致.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5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睾丸及精索未显示,2例肿块尾端见未退化的睾丸引带.同侧肾脏受压上移.肿块呈囊实混合型,内侧坏死明显,其内可见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所有肿块内未见钙化或脂肪.结论 螺旋CT是腹内巨大精原细胞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一种有用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上颌骨含牙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骨含牙囊肿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20例中,18例位于或累及前牙区。病变为单房囊状,边缘可有分叶,囊液密度稍高于水;囊内均含牙,牙冠朝向囊腔内,牙根位于囊外,囊壁附着于牙颈部,为典型表现。2例牙齿完全位于囊肿内,但也可见牙冠朝向囊肿中心,为不典型表现。病灶周围骨质呈膨胀变薄改变,以向唇颊侧膨胀为主,体积较大病灶周围可有骨质缺损,但缺损范围不超过囊壁周长的1/4。无一例病灶穿破骨质形成软组织肿块。较大病灶常累及邻近重要结构。结论上颌骨含牙囊肿具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螺旋CT扫描结合各种重组技术是上颌骨含牙囊肿的最佳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MR弥散成像 (DWI)在正常前列腺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无泌尿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 3 0名 (年龄 2 0~ 40岁 ) ,采用SiemensSymphony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MR弥散成像 ,并计算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结果 MR弥散成像能较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带和外周带 ,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分别为 :(1.883± 0 .3 7)× 10 -3 mm2 /s ,(2 .2 5 4± 0 .77)× 10 -3 mm2 /s ;大b值、大b值差所测得的ADC值更精确 ;3种成像方式 (DWI、T2 WI、T2 WI FS)中对比噪声比 (CNR)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进行正常前列腺的MR弥散成像 ,有望对前列腺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84.
弥散法MR膝关节造影在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用弥散法MR膝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撕裂进行检查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查 2 4例临床怀疑半月板撕裂的膝关节。采用常规检查技术进行扫描 ,然后进行弥散法膝关节造影检查 ,再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将常规扫描结果、弥散法关节腔造影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 ,分别算出常规扫描结果和弥散法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弥散法膝关节造影可使半月板撕裂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平扫时的信号 ,同时检查的敏感性从 74.2 %提高到 94.3 % ,特异性从 88%提高到 93 .4%。结论 弥散法膝关节造影在半月板撕裂检查上 ,从图像质量到检查的敏感性均优于常规MR检查  相似文献   
85.
微创治疗是肺减容术(LVRS)治疗重度肺气肿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方法和新器械的不断出现及改进,这种治疗将成为重度肺气肿病人的另一个重要选择。该文回顾了目前肺气肿治疗的概况,就微创肺减容术的方法、器械以及初步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6.
孤立性肺结节三维重建成像的CT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7例SPN(直径≤3cm)进行增强薄层扫描,利用三维成像软件用表面遮盖法(SSD)进行三维重建。调整阈值上,下限,分别观察结节的表面形态及与相邻胸膜,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分析三维形态学改变对鉴别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3DCT完整显示了37例SPN立体形态和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直观显示了34例SPN相邻胸膜内外侧面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关系。3DCT形态分型,在良恶性SPN上有差异。结论: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三维显示SPN的异常表现,而且能掌握肺结节与支气管,血管和胸壁间的解剖关系,充分,直观地显示SPN的形态学特征。3DCT结合2DCT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MRI定量评价舌下腺增龄性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00例正常受试者分为未成年组(≤18岁,60例)、青年组(19-44岁,84例)、中年组(45-64岁,114例)和老年组(≥65岁,42例),MRI定量测量600侧正常舌下腺体积,计算T1WI、T2WI、增强T1WI相对信号强度(RSI)和MR扩散加权成像(DW-MR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舌下腺体积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T1WI、T2WI、增强T1WI RSI及DW-MRI ADC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下腺体积、T2WI RSI与年龄呈明显相关性(r=-0.252、r=0.278,P<0.01)。结论 MRI定量评价正常舌下腺增龄性改变,可为涎腺老龄化研究和涎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SC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表现为肺内肿块,1例表现为大片液化坏死,未见明显肿块。有明确肿块者中,中央型2例,周围型11例。位于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1例,左肺上叶4例。肿块最大径3.3~12.7 cm,平均7.8 cm。肿块边缘呈分叶3例,细毛刺4例,棘突征4例;空泡征2例,胸膜凹陷征4例。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7例,不均匀6例,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8例增强扫描,增强后8例均呈薄壁或厚壁边缘环形强化,8例肿瘤内部均可见大片状均匀或不均匀弱强化区,胸膜侵犯9例,肺内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7例,4例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PSC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多发生在右肺上叶胸膜下较大肿块,常伴有胸膜侵犯,边缘少见分叶、毛刺,增强扫描肿块边缘薄壁或厚壁环形强化,中央大片状弱强化区域等征象是MSCT诊断PSC的重要征象,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