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54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37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5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今淋巴瘤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协群  黄高昇 《医学争鸣》2000,21(11):1301-1303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有关其分类研究过去一直是仁见、智见智,数种分类(Rappaport,Lukes-Collins,WF及Kiel等)也各持所长、各抒己见。近年证实,各型淋巴瘤均是独立的疾病实体,其准确定义除了依赖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外,尚需考虑其遗传特性与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淋巴组织肿瘤欧美修改分类(REAL)”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也应运而生。作就  相似文献   
12.
Warburg效应是指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的糖酵解,是肿瘤能量代谢的主要特征,90年前由德国著名学者Otto Warburg发现。本文对Warburg效应产生的机理和对肿瘤发展及机体的影响作一概要的回顾、分析和评述。并着重指出,Warburg 效应是肿瘤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代谢反应。肿瘤以糖酵解方式对糖的低效利用可能是肿瘤患者恶病质的重要成因;糖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造成的局部酸性环境也是刺激肿瘤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善肿瘤的血液循环,减轻Warburg效应是应该考虑的延缓肿瘤进展和转移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94例肺部或纵隔病变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或皮肤肿块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提示该项检查对区分胸肺部良、恶性病变,特别对肺癌转移,纵隔淋巴瘤等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方法简便,实用,快速,患者痛苦少,便于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4.
细胞的凋亡是一个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最终的执行者是胱冬肽酶-3(Caspase 3,本文首译"砍死酶")。过去20多年,人们一般认为肿瘤细胞具有"抗凋亡"的特性。但令人不解的是,砍死酶-3在肿瘤中常呈过表达态。晚近我国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砍死酶-3对肿瘤的生长至关重要。在把砍死酶-3的表达敲低以后,刺激肿瘤生长的因素也失去了作用。这组学者把砍死酶-3的这种既促凋亡又促增殖的作用称为砍死酶-3的双重作用。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双重作用普遍存在,如抗凋亡蛋白Bcl-2抑制细胞的增殖;细胞死亡受体CD95刺激肿瘤的增殖;Jnk激酶既诱导凋亡又促进肿瘤的增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偶然的现象之合实际上是生与死之间转换的必然——没有死就不必生,死亡增多必然促进繁殖。  相似文献   
15.
教学案例:一人被困深山,4天后走出。来到一户人家,讨了两个馒头,吃后半小时死亡。请解释死亡原因。久饿不能饱食,这是普通百姓均懂的道理,但其中机制却少有人能说明白。笔者多次在课堂讲过这个案例,前后有近千名行医多年的医生和3年级的医学生,均云:“撑死了!”可何为“撑死”?两个馒头撑破胃?这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含血管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含有血管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 方法 以新生儿脐带静脉和包皮作为细胞来源 ,用消化法获得血管内皮细胞、皮肤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用设计的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实验组 :真皮层含有 1∶ 1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在真皮表面种植角朊细胞以形成表皮 ;对照组 :真皮层只含有成纤维细胞 ,不含血管内皮细胞 ,在真皮表面种植角朊细胞以形成表皮。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第 因子抗体 ,观察两种组织工程皮肤真皮层中血管结构的形成情况。用所构建的两种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的全层皮肤缺损。 结果 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 ,细胞状态良好 ,实验组真皮层内含有血管样结构 ,对照组未见到血管样结构。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肉眼观察皮肤缺损愈合 ,染色显示移植部位有大量血管长入。 结论 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 ,细胞状态良好 ,真皮层中形成了微血管样结构。采用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成功修复了裸鼠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合适的保持人表皮干细胞特性的体外培养基,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 方法按不同培养基分组,配制FAD培养基和FAD加入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培养基,即FAD、FAD1、FAD2、FAD3等组,以及角质化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keratinocyte-SFM,K-SFM),同时应用同一个体的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作滋养层,培养人表皮干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及MTT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在体外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后,利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分析、BrdU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人表皮干细胞在FAD组中生长良好,加入bFGF可进一步改善细胞的生长状态.扩增后细胞检测提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呈典型的克隆性生长,生长周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人表皮干细胞80.2%处于G0/G1期;透射电镜观察见其细胞器少,细胞核浆比大. 结论加入bFGF的FAD培养基并同时利用滋养层,更适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生长,在稳定状态下是一种处于静止期的幼稚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硝基甲苯(TNT)炸弹爆炸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特征,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5只健康山羊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5~30m不同距离处,用电启动引爆TNT致伤动物。严密观察动物伤情,存活至4h的以颈动脉放血方式处死后,解剖观察肝脏组织,用40mg/L多聚甲醛固定制备石蜡标本、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距爆心5m处动物全部死亡(2/2),10m处死亡3只(3/5),15m处死亡2只(2/5),20m处死亡1只(1/5),25m和30m处各4只动物无一死亡(0/4)。肝组织的损伤主要是肝细胞空泡样变性、血窦淤血、出血明显;汇管区均有不同程度淤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非即刻死亡动物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致伤情况与动物分布距离密切相关,距爆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造成肝组织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扩张皮肤表皮中的分布情况,探讨皮肤扩张机理。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对人不同扩张区皮肤和正常皮肤磷酸化ERK的分布和表达进行定性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扩张皮肤和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都有磷酸化ERK的表达和分布,但扩张皮肤中的磷酸化ERK的分布和表达较明显,染色较深且密,部分阳性细胞呈多层排列,有散在的增殖闭区;(2)扩张皮肤的顶部和侧部差别不十分明显,而侧部和顶部与基底部有一定的差别,基底部染色较深,多为细胞核着色。(3)经图像分析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和扩张皮肤以及扩张皮肤的不同部分的相对灰度值和阳性细胞密度,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察结果。结论:扩张皮肤表皮细胞磷酸化ERK增加,推测磷酸化ERK可能在扩张皮肤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扩张刺激的作用下,表皮细胞内的ERK被大量激活,随即激活下游分子,进而引起细胞的增殖,最终实现皮肤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远细胞(telocyte,TC)是近年来新发现并命名的一种间质细胞,因其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形态相似,曾被称为Cajal样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like cells,ICLC).TC独特的突起结构被称为远足(telopodes),远足很细且极其长,呈念珠形.现已发现,多种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察或标记远细胞.TC存在于人体内的多种空腔及实质性器官,如心脏、胃肠道、乳腺肺和支气管等.TC因其分布、存在的位置及独有的结构,目前推测其可能具有机械支持、引导组织形成与修复、参与细胞的再生与更新、免疫监视、神经传递等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