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甲状腺肿瘤CT-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例甲状腺肿瘤资料,通过CT-病理对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CT表现完整强化环是囊性甲状腺瘤的特征性表现;(2)低密度区内岛状结节是诊断实体性甲状腺瘤的重要CT征象;(3)甲状腺癌则表现为无明确边界的低密度区或灶周出现半岛状瘤结节;(4)测定肿瘤的CT值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无何帮助。  相似文献   
42.
高分辨CT对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节型BAC(孤立结节型16例,多发结节型2例)常规胸部CT、HRCT表现.结果: 共检出结节灶33个,包括分叶切迹征(HRCT 87.9%,常规CT 69.7%),毛刺棘状突起征(HRCT 90.9%,常规CT 54.5%),空泡细支气管征(HRCT 36.2%,常规CT 21.2%),支气管血管集束征(HRCT 66.7%,常规 CT 33.3%),胸膜凹陷征(HRCT 57.6%,常规CT 27.3%),钙化(HRCT 9.1%,常规 CT 3.0%),结节周围磨玻璃征(HRCT 18.2%,常规CT 9.1%)结节周围小气肿(HRCT 30.3%,常规CT 0),结节周围卫星灶(HRCT 0,常规CT 0).结论: HRCT能清楚显示结节型BAC结节灶的结节内部结构、结节-肺界面、结节周围及胸膜凹陷,是目前诊断结节型BAC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A组,依据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1组,107例)、稳定斑块组(A-2组,43例)和无斑块组(A-3组,36例);同期收治190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B组,依据超声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B-1组,33例)、稳定斑块组(B-2组,55例)和无斑块组(B-3组,102例),同期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取血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各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斑块检出情况,并分析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效果。结果 MSCTA颈动脉狭窄检出A组轻度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23.1%vs 48.9%,P=0.000),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B组(48.4%vs 16.8%,P=0.000);MSCTA检出A组、B组的斑块稳定性情况与超声检查一致率分别为81.7%和83.2%;MSCTA检出A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47±71)HUvs(11±20)HU]、B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55±81)HUvs(9±21)HU]的CT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A-1组、A-2组、B-1组血清MMP-9、TIMP-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814。结论 MSCTA能够准确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但容易误判斑块性质,血清MMP-9、TIMP-1可有效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可作为MSCT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4.
刘阳  郑银元  金赞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7):111-114+169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手段探查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3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TACE术后的1~6个月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超声造影检查,以DSA造影检查为标准,比较CT、MRI和超声的检测结果。结果对于病灶≤5 cm和病灶包膜的探查,MRI检测的结果优于CT和超声造影,在门静脉内癌栓探查方面,CT检测的准确性高于MRI和超声造影,在病灶强化探查方面,MRI和超声造影的特异度高于CT,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扫描在探查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