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0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特异性MR靶向对比剂通过与体内特定的靶点结合显示活体分子靶点状态,为临床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选择针对特定靶点的特异性运载体和良好的MR显像剂,是构建良好分子探针的一个关键因素。钆剂作为临床常用的MR对比剂,在构建分子探针上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在MR分子成像领域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就目前研究常用的分子靶点和分子探针,对MR钆靶向对比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磁共振的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gradient echo sequence,3D-GRE)对颅 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显示价值。方法: 21 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D-GRE成像检测,将成像数据导入后处理工作站,应 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颅颈交界区各韧带结构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21 例健康志愿者的图像皆清晰显示颅颈交界区 各韧带结构特点,扫描时间为267~294 s,经三维重建后可有效显示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齿状尖韧带、覆膜的信 号特点及走行结构。结论: 3D-GRE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三维数据,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能 够清晰评价各韧带的结构特点,可为进一步应用于颅颈部外伤患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同时经64-S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拟诊为冠心病的图像资料。结果39例50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13个节段),64-SCT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185(36.5%)、236(46.5%)、86(16.9%)个节段,其心率范围分别为(62±5)、(66±4)、(75±10)次/min。其中1、2级共421/507(即优良率达83.1%)个节段,能满足临床诊断;而86(86/507,16.9%)个节段因严重钙化51个(51/86,59.3%)或运动伪影35个(35/86,40.7%)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为“金标准”,64-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94.9%、93.3%、88.5%、95.5%。结论64-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辽宁中医杂志》2016,(7):1360-1363
目的:探讨MRI-DWI(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差异性,观察各中医症型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2013年12月临床及MRI确诊无意识障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34例,按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他们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2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6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3例),气虚血瘀(49例),阴虚风动(2例)5组,并分析它们脑梗死DWI图像资料。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患者病残程度,作为中、远期疗效指标,并分析各中医证型间的远期疗效差异。结果:三亚热带地区的急性缺血性中风以"瘀、痰、气虚"为主;所搜集资料中经络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塞为80例,占比约57.9%,分布最为广泛。由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及阴虚风动证型各仅有2例,代表性较差,不予分析。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3组DWI显示的脑梗死容积进行比较,得H=9.229,P=0.0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ADC值进行比较,得F=3.393,P=0.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进一步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3个不同中医分型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DWI显示的梗死容积与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DWI的ADC值在评估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意义不大。各中医证型其远期疗效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性性早熟(CPP)垂体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骨龄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CPP患儿9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RI影像学表现和骨龄X线表现,并对CPP患儿MRI影像学特征与骨龄X线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MRI参数中,研究组冠状高径和前后径均长于对照组(P < 0.05),冠状宽径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矢状高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垂体上缘呈“平坦形”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5),“隆起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垂体上缘呈“凹陷形”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骨龄X线结果显示“骨龄正常”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5),“骨龄提前”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骨龄延迟”所占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垂体的冠状高径、冠状宽径、矢状高径、前后径均与骨龄提前呈负相关(r=-0.216、-0.345、-0.539、-0.478,P < 0.05),与骨龄延迟呈正相关(r=0.516、0.609、0.784、0.542,P < 0.05);垂体参数与骨龄正常相比相关性较弱,其中冠状高径、矢状高径与其呈相关(r=0.490、0.241,P < 0.05),与冠状宽径及前后径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排除器质性原因,CPP患儿垂体形态及高度可见明显异常,多呈“隆起形”,与骨龄提前及延迟均呈正相关,垂体影像学特征与骨龄结合可对CPP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吸活检对恶性纵隔肿块的诊断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12月作者所在医院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患者76例,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国产秦氏活检针进行针吸活检(F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榆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43例)与1年以上随访(33例)证实.FNB对恶性纵隔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0.5%(57/63),特异性为84.6%(11/13),准确性为89.5%(68/76).结论 CT导向经皮FNB是一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恶性肿块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设计大型脑膜瘤个性化手术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直径>5cm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手术术式、全切方案及术前栓塞治疗与否,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价手术方案合理性.结果: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146例患者均合理设计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其中MSCTA显示19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50例瘤体模拟单纯入路由于基底较宽或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35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14例窦旁脑膜瘤因窦腔闭塞而制定瘤体及静脉窦全切方案,42例富血供瘤体行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瘤体暴露充分、合理,有效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区及静脉窦的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瘤体切除范围理想.结论: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可充分、准确了解术中情况,评估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风险度,协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9.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是胸部影像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显示其特征是诊断的关键。影像检查中常见的病变,因其缺乏典型的影像特征,以及影像检查设备的局限性和检查者体位与扫描方法的影响使其容易漏诊,尤以≤3 cm结节为甚。近年来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的改革和发展,让很多学者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进一步飞跃认识。通过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VR、MPR、CPR、MIP、SSD等方法)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进行三维回顾性的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等征象,为肺内孤立结节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三维血管成像在老年脑膜瘤手术切除计划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实施次全切手术的12例老年性脑膜瘤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通过三维血管成像模拟操作早期制定次全切手术方案,其中3例瘤体基底较宽,单纯入路难以顾及人路远侧结构,2例瘤体深度包裹颅内重要动脉,3例侵及脑干或脑实质(功能区),2例瘤体位置较深,颅内重要血管阻碍手术操作窗,2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部分被侵犯,侧支循环通路建立不完善,术中所见与三维血管成像图像高度一致,术后一致认为手术计划合理.结论 应用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老年脑膜瘤患者进行术前风险度评估,能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从而降低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