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菌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本组50例患者均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资料来源于本市两所该传染病定点医院(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兴市第一医院附属传染病院)。笔者通过对本组资料的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此类传染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2.
同侧腮腺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多发肿瘤较少见,2010年7月我科收治腮腺多发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44岁,于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下黄豆样大小肿块,无触压痛及其他不适,增大不明显,未曾治疗。1个月前患者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明显,2010年7月21日来我院就诊,发现患者左耳下及偏后位置可触及2个肿块,较大者大小约为3 cm×3 cm×2 cm,质软,较小者大小约为  相似文献   
2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T诊断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4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脑内血肿12例,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MSCTA检查,并对7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术病例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手术切除病例进行术后MSCTA评价。结果41例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MS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11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1例;MSCTA对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和脑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瘤巢的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均较清楚。7例动脉瘤行钛夹夹闭术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所见与术前MSCTA表现相符;术后行MSCTA复查,显示夹闭动脉瘤之钛夹位置正常,载瘤动脉、颅内大血管通畅,脑动静脉畸形之瘤巢已切除。结论MSCTA是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一种无创伤、快捷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且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术后评价方面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化脓性骨髓炎9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土兴 《放射学实践》2003,18(5):334-334
病例资料 搜集 9例化脓性骨髓炎(急性 4例 ,慢性 5例 )的CT扫描资料 ,旨在评价CT在化脓性骨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而确诊 ,其中胫骨上端 2例 ,胫骨中段 1例 ,股骨上端 1例。分别在起病后第 1 0、1 2、1 5、1 6天作CT扫描 ,表现为周围软组织肿胀、骨髓腔内密度增高和骨膜反应 (图1 )。 5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均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史 ,其中 2例经手术进一步证实。发病部位 :腓骨中段 1例 ,胫骨上端 2例 ,胫骨下端 1例 ,股骨中段 1例。CT表现为骨外形增粗、骨皮质增厚、骨髓…  相似文献   
25.
肾上腺损伤的CT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 ,评价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经CT复查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的车祸伤患者肾上腺损伤CT扫描资料。结果 :外伤后 1h~ 7d内CT扫描 ,显示肾上腺血肿 12例 ,其中右侧 10例、左侧 2例 ,CT表现为肾上腺区域圆形、类圆形影 ,CT值 5 0~ 75HU ,密度均匀或混杂 ,直径 2~ 4cm ,边缘清楚或模糊 ;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 9例 ,其中 5例为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 ,4例为膈肌脚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本组中 11例在外伤后 10~ 3 0d内CT复查 ,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 ,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6.
颅底软骨肉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肉瘤,分析其MR表现。结果:6例病灶分布散在,肿瘤所附着处颅底骨质破坏,局部可见大小不等肿块,多可见分叶,边界多数较为清晰,邻近脑组织无或有轻度水肿。MRI显示病灶信号欠均匀,T1WI以等信号为主,内可见斑片状更低信号区,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其中混杂散在低信号或更高信号区,增强后肿瘤为不均匀的显著强化,病灶内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增强后无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在MR上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扫描对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其中有典型临床表现22例,无典型临床表现8例。对两组MS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肿块最大长径为(6.94±2.38)cm,变性7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3.5 HU (35.7~51.5 HU)、95.2 HU(80.5~120.2 HU)和89.0 HU(75.7~103.8 HU)。22例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肿块最大长径为(6.34±1.35)cm,变性22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3.0 HU(34.3~52.6 HU)、97.9 HU(78.3~122.8 HU)、90.2 HU(75.5~105.2 HU)。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比较在肿块最大长径、变性比例以及肿瘤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8.
成人内耳结构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最小密度投影+图像反转成像技术(MinIP+Invert)显示成人内耳结构的方法。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0.625mm)、小视野(FOV=50~80mm)、密集重建(间隔0.25mm),对25例正常成人内耳分别进行VR、MinIP+Invert三维成像。结果:VR、MinIP+Invert三维成像均清楚显示了内耳的解剖结构,并可同时观察内耳道内神经束及出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蜗神经和面神经。VR操作较复杂,图像立体感强;MinIP+Invert操作相对简单,尤其对耳蜗、前庭的三维显示简捷明了。结论:VR与MinIP+Invert三维成像相结合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内耳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对比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提高两种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11例(节细胞神经瘤组)和神经鞘瘤17例(神经鞘瘤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对两组影像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组平均年龄大于节细胞神经瘤组[(50.1±12.2)岁 vs (37.9±16.8)岁,P=0.047]。神经鞘瘤组比节细胞神经瘤组病灶形态更规则[76%(13/17) vs 36%(4/11),P=0.010],肿瘤短长径比更大[(0.65±0.18) vs (0.44±0.19),P=0.011],病灶中心更易囊变[(41%(7/17) vs 9%(1/11),P=0.022],神经鞘瘤与椎间孔相通比例更高[(35%(6/17) vs 0,P=0.022]。神经鞘瘤组的密度[(30.88±10.67)Hu vs (22.91±8.41)Hu,P=0.033]和T1信号[非低信号59%(10/17) vs 0,P=0.004]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14.47±7.93)Hu vs (5.45±3.05)Hu,P<0.001;(21.12±11.82)Hu vs (12.36±3.93)Hu,P=0.007]。结论 可通过肿瘤整体形态、中心囊变、与椎间孔关系、平扫及增强CT值、MRI的T1信号来提高腹膜后非肾上腺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0.
胃平滑肌瘤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的X线钡餐造影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胃平滑肌瘤,术前均行X线钡餐造影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8例胃平滑肌瘤中腔内型21例,腔外型12例,腔内外型5例。X线钡餐造影26例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13例有“桥”形皱襞形成,9例有溃疡形成;CT表现为胃腔内或腔内外相连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X线钡餐造影、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2%、92%。结论:X线钡餐造影对腔内型和以腔内生长为主的胃平滑肌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CT对腔外型和以腔外生长为主型显示最有价值,但需与起源于邻近器官的病变加以鉴别。两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