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1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93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4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003篇
内科学   24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278篇
综合类   1125篇
预防医学   298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22篇
  3篇
中国医学   650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561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有研究显示,联合使用嗜酸乳杆菌能提高Hp根除率,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对首次根除失败的Hp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经标准三联疗法首次根除失败的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 g tid,餐后服用,疗程14 d,然后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阿莫西林1 000 m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枸橼酸铋钾300 mg qid,疗程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阿莫西林1 000 m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枸橼酸铋钾300 mg qid,疗程10 d。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PP根除率和ITT根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P:81.2%对78.2%,χ~2=0.241,P=0.623;ITT:76.7%对75.6%,χ~2=0.031,P=0.861)。试验组恶心呕吐(2.4%对11.5%)、腹泻(0对9.2%)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对首次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失败的Hp患者疗效较好,同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糖尿病肾病 (DK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江阴市人民医院DK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该院T2DM不合并DKD患者60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计算并比较每位患者的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检测血清中SF及SAA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SF、SAA水平与eGFR或UAC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SF、SAA水平与DKD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对照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血清SF、SAA分别与UACR呈正相关(rs?=0.495和0.506,均P?=0.000),与eGFR呈负相关(rs?= -0.421和-0.434,P?=0.002和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SAA水平高是DKD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检测D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5(95% CI:0.465,0.8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95% CI:69.2,74.5)和80.2%(95% CI:78.6,81.3);UACR检测DKD的AUC为0.814(95% CI:0.650,0.97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95% CI:71.3,76.8)和82.4%(95% CI:80.4,84.7);SF+SAA联合检测DKD的AUC为0.950(95% CI:0.875,1.0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 (95% CI:79.5,84.9)和90.1%(95% CI:88.5,92.2)。SF+SAA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eGFR和UACR检测。结论 SF和SA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eGFR,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中添加益生菌对高龄老年患者营养状态及血脂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单盲,选择≥80岁的高龄全肠内营养者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和干预组(益生菌+肠内营养)。分别测定试验开始时、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ocyte, L)、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L%)],营养相关检测[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白蛋白(albumin, ALB)、前白蛋白(pro-albumin, pro-ALB)],脂质代谢血液学检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并观察患者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包括消化道反应、大便性状、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结果:(1)治疗3个月后,两组WBC、Hb、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TP、ALB、pro-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随着时间的越长,TP、ALB、pro-ALB增长越多(P<0.05)。(2)两组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相关临床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方式可促进肠内营养的实施及支持效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4.
陶江丰  陈宁  周芷萱 《口腔医学》2012,32(7):443-446
再生医学作为一门旨在修复、替换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全新学科,在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深入,从牙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再生到牙周组织的再生,以及各种生物材料的研发和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再生医学将为口腔种植领域提供更为崭新有效的技术方法。本文就再生医学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96.
陈昌红  周荣魁 《中国骨伤》2013,26(2):131-13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对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病例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39~73岁。所有患者分为2组: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A组)32例,锁定钢板27例,普通"T"形钢板5例,其中4例联合应用背侧克氏针内固定;采用背侧钢板内固定(B组)15例,其中锁定钢板7例,普通"T"形钢板8例。术后从腕关节功能、X线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对掌侧和背侧钢板2种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掌侧和背侧钢板固定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明显改善;2组术后1周与术后半年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无明显丢失。术后A组正中神经牵拉伤1例,切口感染1例,肌腱粘连2例;B组切口红肿感染1例,肌腱粘连1例,拇长伸肌腱刺激3例;掌侧钢板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背侧钢板内固定。腕关节功能评价:A组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B组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掌侧钢板内固定与背侧钢板内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而肌腱损害等并发症较背侧钢板固定更少。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由同一术者实施的120例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探查(A组)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一期缝合(B组)8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C组)20例,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C组比较,A组及B组所需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除腹腔引流时间较短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结果无明显区别.结论 三种不同方式的微创手术都有各自的适应证.对适宜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的疗效则优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  相似文献   
98.
99.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原发于皮肤触觉小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称小梁癌,恶性程度高,在皮肤源性的肿瘤中,它的病死率最高。目前全球有近2000例病例报道,国内报道仅50余例[1]。本文就笔者科室近年来治疗的2例面部MCC高龄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研究,了解其走行变异分支情况以及对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共19侧,一侧半面破坏不可使用)成人头面部标本,3具(6侧)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人红色乳胶溶液,余未灌注直接解剖。锐性剥去相关区域的皮肤,去除部分脂肪,从下颌下缘至内眦解剖面动脉的全过程。其中5具(10侧)仔细分离出面动脉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终止于内眦动脉的11侧,占57.9%,终止于鼻背的3侧,占15.6%,终止于鼻翼外侧者3侧,占15.6%,终止于上唇动脉的2侧,占10.9%。10侧分离了面动脉分支,发现面动脉从下颌骨前缘到终止处,分布有3~8支,平均5.6支穿支,分支基本分布在下颌骨至鼻翼区间段,动脉起始点口径为0.5~1.9mm,平均1.3mm,穿支长度为14~55mm,平均25.4mm。结论:面动脉走行基本稳定,但有解剖上一定的变异。在采用面动脉血管为血供的皮瓣时术前要探查面动脉走行,不可一味采用经验切取皮瓣。面动脉在下颌骨至鼻翼间有相对稳定的分支,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可以使用合适的面动脉穿支皮瓣进行邻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