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目的测量1000名中国健康成人丘脑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丘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不同地区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按年龄分为5组: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每组200名,男、女各半。采用1.5T MR采集图像,应用Aquariusws软件手动逐层勾画出丘脑边界,软件自动测算出其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年龄段之间丘脑体积的差异。结果 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右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069.38±531.90)mm3、(5894.67±538.93)mm3、(5357.43±479.97)mm3、(5396.08±445.58)mm3、(4791.44±558.15)mm3,左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179.82±534.29)mm3、(6046.97±561.83)mm3、(5425.67±470.90)mm3、(5551.65±526.47)mm3、(4866.00±551.73)mm3。分别比较各年龄组间左侧和右侧丘脑体积,除18~30岁与31~40岁、41~50岁与51~60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右侧丘脑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63、-0.65,P<0.05)。结论丘脑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即随着年龄增大,丘脑体积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CT征象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可疑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胸腹部损伤患者的资料,经手术证实膈肌破裂128例,膈肌无破裂128例。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CT征象包括膈肌连续性中断或膈肌部分未显示、领口征、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腹部内脏依靠、膈肌移位、膈肌增厚,计算各征象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膈肌连续性中断或部分未显示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96/128)和93.75%(120/128),领口征为84.37%(108/128)和98.43%(126/128),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为78.13%(100/128)和98.43%(126/128),腹部内脏依靠为76.56%(98/128)和99.21%(127/128),膈肌移位为54.68%(70/128)和93.75%(120/128),膈肌增厚为46.87%(60/128)和84.38%(108/128)。MSCT征象综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2.18%(118/128),特异度为100%(128/128)。结论 MSCT征象对创伤性膈肌破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MSCT在直肠癌术前保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0例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于术前行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前评估可保肛的标准包括肿瘤下缘至肛提肌的距离≥1cm、直肠周围脏器未受侵、直肠周围无广泛淋巴结及癌结节转移。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MSCT直肠癌术前保肛评估的效能。并对MSCT术前评估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MSCT术前保肛评估的敏感度为94.12%(96/102),特异度为57.14%(16/28),准确率为86.15%(112/130),阳性预测值为88.89%(96/108),阴性预测值为72.73%(16/22)。MSCT术前评估与手术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57,P0.05)。结论 MSCT直肠癌术前保肛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且行MDCT扫描并行支气管镜检查的97例患儿的临床及MDCT表现.MDCT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 (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技术重建.结果 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大多数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喘息、咳嗽及肺部某一部位反复感染为常见症状.97例患儿中,异物种类以不透光植物性异物为主,且大多数位于肺叶、段以下支气管内及左、右主支气管.其中89例通过各种MDCT重建方式直接显示异物,并发现由异物所引起的阻塞性肺炎、肺气肿、肺不张及纵隔气肿等各类并发症.4例未显示异物,仅显示一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内斑片状炎症,支气管镜探查取出异物.4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在MDCT提示异物的支气管管腔内未发现异物,其中2例为黏稠痰栓,此4例经抗炎治疗后肺部炎症及临床症状消失.在CT影像结果指导下行支气管镜检查,93例钳取到异物.MD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准确性为95.9%.结论 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有实用价值,但在使用时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电测法+初尖片法在不同根管条件下应用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中完成根管治疗且有完整的病例记录和根尖片的393名患者528颗患牙1296例根管,根据术前片根尖孔的粗细分成根尖孔正常、粗大、细小或闭锁的三种根管,按单独使用电测法(ProPex根管测量仪A组)与使用电测法+初尖片(B组)两种方法,分别对三种根尖孔形态的根管测量其工作长度,进行根管预备,通过试尖过程拍摄主尖片反映的适充情况评价其准确性。结果根尖孔正常的根管使用两组测量方法测定的准确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根尖孔粗大的根管A组适充率是78.69%,低于B(92.31%),P<0.05。根尖孔细小或闭锁测量的根管A组适充率是85.11%低于B组适充率(91.12%),P<0.05。结论初尖片在根管工作长度测量中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双源64层CT(DS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筛选出非显著性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和临界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75%)53例,重度狭窄(CAG直径狭窄率>75%)37例,对上述两组同期行双源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完成病变斑块类型及血管重构等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与重度狭窄组相比,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组中软斑块、结节状钙化、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等不稳定斑块特征更多见,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CT可有效对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进行评价,并可早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双源64排CT对冠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85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及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DSCT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的准确性。结果 DS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0.7%、阳性预测值为77.4%、阴性预测值为83.2%、准确度为81.6%。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诊断准确度达到中等。结论 DSCT诊断冠脉狭窄≥50%的准确性受一定因素影响,能达到中等水平,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扫描资料完整的13例胰岛素瘤。结果 13例中功能性胰岛素瘤11例,CT平扫为等稍低密度肿块、结节,直径〈2.0mm,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性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扫描,密度逐渐降低。非功能性肿瘤2例,瘤体较大,有较明显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性轻度强化,门脉期密度降低,需与胰腺囊腺瘤等鉴别。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胰岛素瘤患者的肿瘤发现及手术定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兔软骨及软骨下骨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温针灸能否减轻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退变从而减缓KOA的发展。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及阿仑膦酸钠组,每组10只。采用管型石膏伸直位固定法固定兔右后肢6周制备KOA模型。温针灸组给予"内膝眼""外膝眼"及"鹤顶"温针灸治疗,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4周;阿仑膦酸钠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溶液灌胃(150μg·kg-1·d-1),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新西兰兔膝关节行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X线结果采用K-L分级法对关节间隙、软骨下骨增生程度进行分级;MRI结果采用Recht分级法对软骨退变程度进行分级,采用WORMS评分法对骨髓水肿程度进行评分;HE染色法观察膝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Mankin评分评价软骨退变程度;扫描电镜观察膝关节软骨表面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膝关节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K-L分级、Recht分级、WORMS评分及Mankin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扫描电镜显示模型组软骨缺损严重;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软骨细胞变性肿胀,细胞器减少、形态紊乱,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分布混乱。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和阿仑膦酸钠组K-L分级、Recht分级、WORMS评分及Mankin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扫描电镜显示,温针灸组软骨无明显缺损,软骨表面较平坦;阿仑膦酸钠组软骨有缺损,但再生软骨组织表面平坦。透射电镜显示,温针灸组软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器形态明显改善、数量明显增多,胞外基质胶原纤维较丰富,分布较为均匀;阿仑膦酸钠组细胞外形正常,细胞器数量较多,形态紊乱,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分布较混乱。与阿仑膦酸钠组比较,温针灸组Mankin评分降低(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减缓KOA兔软骨及软骨下骨退变,从而起到减缓KOA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