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 描述胰腺转移瘤的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收集23例胰腺转移瘤患者,分析胰腺转移瘤的大小、数量、部位、密度形态、强化特征以及继发征象(胆胰管有无扩张、血管有无包绕、远端胰腺有无萎缩).结果 23例胰腺转移瘤患者共发现肿瘤35枚,其中7例为多发癌灶,16例为单发转移.肿瘤最大径平均3.3 cm,主要位于胰体尾.大部分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30枚),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23枚)、等密度(4枚)或明显边缘强化(3枚);5枚转移灶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呈持续强化.仅l例伴胰胆管扩张,2例伴胰管轻度扩张,1例包绕脾静脉.23例中13例伴有其他部位转移.结论 胰腺转移瘤cT有一定的特征,熟悉其表现并结合病史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 WI、抑脂3DVIBE、2D GRE T1 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 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 GRET1WI、抑脂TSE T2 WI、抑脂3D 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
Gd-EOB-DTPA是由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MR对比剂,于1992年起投入临床试验研究以来,已经历了临床Ⅰ、Ⅱ、Ⅲ期试验,并已于2004年在瑞典等国获得批准~([1~4]).  相似文献   
24.
戴辰晨    丁玉芹    曹颖丽    周建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3):294-299
 目的  探讨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PRCC患者资料,其中Ⅰ型21个病灶,Ⅱ型27个病灶(1例患者左肾含2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脏CT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的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增强CT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病灶最大径、三期CT值及皮髓交界期△CT、实质期△C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分类变量进行比较。结果  一般形态学上,Ⅱ型PRCC平均最大径大于Ⅰ型(t=-2.604,P=0.013),密度/信号更不均匀(χ2=14.928,P=0.000),更易出现囊变或坏死(χ2=5.598,P=0.018),且程度更明显(χ2=4.769,P=0.029);在CT图像上,两型之间出血和钙化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66.7%Ⅱ型PRCC和23.8%Ⅰ型PRCC出现乳头结节,两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03)。在肿瘤外侵表现方面,除边界征象外,Ⅱ型较Ⅰ型PRCC更易发生肾周脂肪侵犯、肾窦侵犯及转移(P<0.05)。在增强CT表现方面,两型在皮髓交界期CT值、皮髓交界期△C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12;t= -3.109,P=0.005),而在平扫期CT值、实质期CT值、实质期△CT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Ⅰ型和Ⅱ型PRCC在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及强化程度上有一定差异,部分Ⅱ型肿瘤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5.
罗华  梁亮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1,26(7):739-741
目的:探讨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的MSCT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的患者,术前行上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3个病灶均为类圆形囊性灶,呈均匀薄壁,轮廓清、欠规则,大部分未见壁结节(12例),其中2例呈外生性生长,最大径2.0~6.5 cm,平均3.3 cm。...  相似文献   
26.
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16-muld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16-MD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6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行16-MDCT检查,4天内再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狭窄(DS)≥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分别测量斑块的CT密度,单位为CT值(Hounsfield units,HU),根据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区分斑块性质并作出分类:(1)软斑块:CT值为≤50HU;(2)纤维斑块(中等斑块):CT值为50—119HU;(3)钙化斑块≥120HU。结果在112段16-MDCT和QCA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中,其敏感性为91.8%(112/122),特异性为97.8%(556/568),共96段有意义的狭窄病变纳入研究,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7段,左回旋支17段,右冠状动脉14段,左主干8段。IVUS发现软斑块21个(21.9%)、纤维斑块36个(37.5%)、钙化斑块38个(39.5%),混合性斑块(纤维钙化斑块)1个(1.1%),16-MDCT发现软斑块20个,平均CT值(11±36)HU(-27~42HU)、纤维斑块37个,平均CT值(83±20)Hu(58—105HU)、钙化斑块39个,平均CT值(292±80)HU(167—53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不仅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同时对区分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