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63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11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55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3.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 MPR方法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价值.方法 21例手术证实TDR,15例排除TDR的胸腹部创伤患者术前MSCT图像,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对MSCT横断面和MPR图像行盲法回顾分析,以发现横膈异常升高、膈肌中断缺损及"颈圈征"作为TDR诊断依据.对照手术结果计算MSCT横断面及MPR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MSCT横断面和MPR对膈肌中断缺损、"颈圈征"的辨认率差异及其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 MSCT横断面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1%(15/21)、80%(12/15)、83%(15/18)、67%(12/18)和75%(27/36);MPR分别为86%(18/21)、93%(14/15)、95%(18/19)、82%(14/17)和89%(32/36).21例TDR中,MSCT显示膈肌中断、缺损横断面12处(9例),采用MPR重组方法除显示上述12处外,还进一步显示8处(6例),共20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MSCT横断面显示"颈圈征"6例,MPR方法显示14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SCT横断面上观察膈肌中断缺损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3%(9/21)和80%(12/15),MPR分别为71%(15/21)和93%(14/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和0.500).MSCT横断面上观察"颈圈征"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6/21)和100%(15/15),MPR分别为67%(14/21)和100%(15/1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MSCT诊断TDR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MPR是横断面诊断TD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TDR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21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iatrogenic diaphragmatic hernia,IDH)6例(2例经手术证实).5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MPR倾斜横断位直接显示和冠状或矢状位重组测量横断位定点描绘(简称测量法)间接显示两种方法,观察膈肌破口大小、形态特征及显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各类非裂孔性膈疝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MPR倾斜横断位及测量法分别显示Bochdalek疝12例(66.7%)和14例(77.8%),Morgagni疝4例(50%)和5例(62.5%),TDH 17例(80.9%)和18例(85.7%),IDH 6例(100%)和6例(100%);总显示率分别为73.6%和81.1%(χ2=1.08,P>0.05).非创伤类膈疝破口形态主要为椭网形/梭形,创伤类膈疝(IDH属于创伤类膈疝)主要为类圆形(P<0.05).TDH破口长短径显著大于其他各类膈疝(P<0.05).10例两种方法均未能显示较完整膈疝破口形态.结论 MPR倾斜横断位和测量法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各类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特征,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提供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腕关节在尺桡偏运动过程中,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6名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得腕关节在桡偏20°至尺偏40°内每隔20°的运动范围内各腕骨及尺桡骨远段三维重建图像.男3名,女3名,仅研究单侧右侧腕关节.年龄20~32岁,平均24岁.在腕关节尺桡偏运动过程中,在重建各腕骨及尺桡骨结构图像上以软件测量掌、背侧腕韧带的长度.结果 腕关节尺偏时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背侧腕间韧带止于舟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部分的长度较中立位显著伸长,分别伸长(2.4±0.3)mm、(2.3±0.8)mm、(1.2±0.6)mm、(1.2±1.2)mm与(2.6±1.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桡偏时尺头韧带与背侧桡腕韧带长度显著伸长(P<0.05),分别为(0.8±0.6)mm和(1.0±0.5)mm.结论 在腕关节尺桡偏运动时,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背侧腕间韧带于桡偏位缩短,尺头韧带、背侧桡腕韧带长度于尺偏位缩短.这些位置可能使不同腕韧带张力降低,有利于损伤韧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36.
目的使用MR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肘部尺神经进行显示和定量评价,为临床诊断尺神经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9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行扩散张量成像,测量肘管不同平面尺神经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RA)、容积比(volume ratio,VR)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参数值,生成尺神经扩散示踪图。结果共分析了54个肘关节。健康人群肘管内尺神经的FA值、RA值、VR值和ADC值依次为0.373±0.054、0.324±0.053、0.857±0.045、(1.459±0.212)×10-3mm2/s。前述各项测量参数与年龄、性别无关。肘管近端与其他测量层面间尺神经的FA值、RA值、VR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同一个体内,左右侧尺神经的FA值、RA值、VR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肘部尺神经各扩散参数的定量测量值稳定可靠,可为早期诊断尺神经病变提供定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磁共振DWI和E-cad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对肾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行肾脏磁共振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9例肾透明细胞癌。所有患者采用3.0T MR进行横断面DWI成像并行ADC值测量,采用Envasion法对肾透明细胞癌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9例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6815±0.1769)×10~(-3)mm~2/s。10例高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4990±0.0958)×10~(-3)mm~2/s,29例低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7445±0.1533)×10~(-3)mm~2/s,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38,P=0.035)。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725,P=0.000),肾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32,P=0.000)。结论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ADC值有助于不同病理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判断预后、并指导穿刺活检、手术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轴向负荷(axial compression in extension,ACE)检查对下腰椎椎间孔(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LIF)狭窄神经根(nerve root,N)卡压关键性数据(critical dimensional,CD):椎间盘后缘高度(h)、LIF高度(H)及其与N分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资料与方法对30例伴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患者行常规MSCT仰卧腰大肌放松体位(psoas-relaxed position,PRP)扫描后作ACE检查,分别在中央和旁中央矢状重组像测量h和H并观察N毗邻关系,将其分成0~Ⅲ4级,以Ⅱ~Ⅲ级及h和H均分别<4 mm和15 mm临界值判断为LIF狭窄N卡压。结果 30例中PRP无椎间盘膨隆或突出(A组)36个平面CD显著高于伴椎间盘膨隆或突出(B组)54个相应平面;ACE后CD均减小,其中L4~5平面变化最大,L5~S1平面变化最小;降低到临界值以下A组5个平面,B组23个平面(t=6.88,P<0.01)。A、B两组CD低于临界值Ⅱ~Ⅲ级N数PRP分别为:10根和28根(t=4.81,P<0.05)... 相似文献
39.
肝脏继发淋巴瘤CT表现与病理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继发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继发淋巴瘤病例,7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术前经CT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肝脏继发淋巴瘤共发现23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9个,右叶6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3例;16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周围,7个位于肝脏周边.病灶呈类圆形17个,地图形6个.病灶密实,密度均匀,坏死少见或坏死范围很小.病灶直径2.7~16.5 cm,平均5.9 cm.动态增强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多数肿瘤强化轻微,少数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扫描CT值分别为平扫20.7~31.5 HU(平均25.3 HU),动脉期CT值23.8~48.5 HU(平均31.9 HU),门静脉期35.3~60.2 HU(平均47.8 HU),6个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固有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门静脉周围血管套样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认识动态增强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