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应用双源CT测量心外膜脂肪(EAT)体积和厚度,分别评价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DSCTA检查的住院患者159例,所有患者均行钙化积分(CACS)扫描,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分成非MS组和MS组,在CACS图像上测量EAT体积和厚度,评价EAT体积、厚度与MS的相关性。结果男性MS组EAT体积为(148.77±46.89)cm~3,明显高于非MS组[(103.09±32.12)cm~3](P0.001),而女性MS组EAT体积(123.66±39.01)cm~3与非MS组EAT体积(104.62±43.21)c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男女MS组平均EAT厚度[(7.38±1.69)cm、(7.37±1.61)cm]与非MS组平均EAT厚度[(6.75±1.68)cm、(6.95±1.68)c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3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危险因素后,男性EAT体积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P=0.024),而女性EAT体积、男女性平均EAT厚度与MS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317、P=0.403、P=0.426)。结论男性EAT体积与MS发生有关,可作为评估MS风险的一个非创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照研究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SPECT-CT与SPECT的表现特点,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的增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可疑为SAT的初诊患者,静脉注射Na99mTcO4 185 MBq 30 min后行同机SPECT及CT扫描,由3名核医学科医师先分析SPECT平面显像,然后再结合CT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SAT、非SAT和不能确定。在行SPECT-CT显像的前后1周所有初诊患者完成病史、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摄131I试验等相关资料的采集。将SPECT及SPECT-CT的诊断结果分别与2008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相对照。分别计算SPECT、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正确诊断(SAT和非SAT)和不能正确诊断(不能确定和诊断错误)的百分率,并分别计算其诊断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SPECT-CT和SPECT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60例患者确诊为SAT,27例为非SAT。SPECT正确诊断52例,占59.77%(52/87);不能正确诊断35例,占40.23%(35/87),SAT诊断符合率为68.33%(41/60)。SPECT-CT融合显像正确诊断80例,占91.95%(80/87);不能正确诊断7例,占8.05%(7/87),SAT诊断符合率为95.00%(57/60)。SPECT-CT融合显像的正确诊断率(91.95%)显著高于SPECT(59.7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606,P<0.05);SPECT-CT融合显像的SAT诊断符合率(95.00%)亦明显高于SPECT(68.3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249,P<0.05)。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或在SAT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均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MSCT测量圆孔骨性通道相关参数的数值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8月20日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颅、鼻窦和眼眶MSCT检查的152例非外伤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年龄16~89岁;女72例,年龄17~79岁。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上显示152例304侧圆孔骨性通道,在MSCT图像上测量圆孔的深径D、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B、两侧圆孔中点连线与圆孔中轴线的夹角A1、同侧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2、同侧圆孔外口外侧和内口内侧连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3。对比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及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圆孔骨性通道的相关参数,计算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CV) 和测量者个体间的CV,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分析各测量参数的可信度。结果 MSCT能够清晰显示152例304侧圆孔的形态、大小及走行,图像质量良好。圆孔深径D值为(4.76±1.61) mm,角B、A1、A2、A3分别为93.13°±8.68°、87.78°±8.64°、134.49°±8.63°、160.16°±8.22°。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比较:角A1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圆孔深径D和角B、A2、A3右侧和左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比较: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 、B在男性、女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 B、 A1、A2、A3CV范围分别为31.58%~37.14%、8.15%~9.78%、8.35%~9.94%、5.50%~6.74%、4.43%~5.59%;测量者间的CV分别为20.63%~21.54%、9.13%~9.16%、2.54%~3.77%、2.00%~2.59%、1.58%~2.69%。角B测量可信度为较好,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的测量可信度为极佳。结论 在MSCT图像上对圆孔骨性通道进行测量,其结果稳定、可靠,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口腔医学》2017,(10):905-909
目的研究X线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和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08—2015年收治住院的69例单纯上颌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3例,穿刺卵圆孔,患者采用Hartel前入路法,根据射频针尖至耳-床线的垂直距离确定入颅深度后,行射频热凝。B组:36例,穿刺圆孔,采用弯针穿刺进入翼腭窝,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1 m L,X线定位圆孔穿刺方向,再穿入圆孔,X线下定位确定进入圆孔后行射频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内和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眶下区及上腭均有感觉迟钝。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两组3天有效率、术后复发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非患支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A组平均48.79 min,B组平均50.32 min;术中疼痛评分A组平均7.48分,B组平均2.92分;术中患者满意度评分A组平均2.64分,B组平均5.36分。两组在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翼腭窝穿刺圆孔治疗上颌神经疼痛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多排CT检查门静脉周围积气征(PPFA征)在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经腹部CT图像和手术证实消化道穿孔76例中,上消化道54例,下消化道22例,当门静脉周围出现气体者,则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阳性。观察阳性病例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上消化道穿孔54例中,PPFA征52例(96.3%),下消化道穿孔22例中,PPFA征7例(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FA征、镰状韧带征、圆韧带征在上下消化道定位中敏感性分别为92.8%、85.7%、57.1%;特异性分别为65.0%、55.0%、75.0%;准确率分别为85.5%、77.6%、75%。结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52岁。间隙性下腹痛伴腹泻、血便半年,加重2天。体检: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右下腹触及条索  相似文献   
38.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瘸(S01itaYPlasiliacYt01118ofsPine,SPS)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痛理证实的SPS9例,7例作了CT检查,4例作了MRI检查,3例同时作了CT和MRI检查,5例作了增强扫描。观察SPS有无膨胀、“微脑样”(Mini brain apperalice)骨质破坏特征、邻近软组织肿块以及增强后表现。结果9例SPS均表现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5例累及附件,3例椎体压缩骨折:5例表现轻度骨膨胀破坏,5例骨破坏边缘残留长短粗细不一的骨嵴,横断位类似于“微脑”征象,4例椎体边缘伴不对称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均呈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边缘“微脑”征象是SPS的特殊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前瞻性评估肺癌短期重复扫描的ADC值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值的测量可重复性.方法:27个肺癌患者(27个病灶)进行2次自由呼吸DWI(b=0,300,800 s/mm2)及IVIM(10个b值,b=0~1000 s/mm2)扫描(间隔30~60min).2名独立测量者分别在ADC图、IVIM图上通过勾勒病灶获得ADC均值和D、D*、f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重复测量、不同测量者和重复扫描的误差.各参数值的测量者内可重复性、测量者间一致性以及两次扫描的测量可重复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组间变异系数(WCV)和Bland-Altman法评价.结果:重复测量和重复扫描所得ADC均值、IVIM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数显示出好的测量者内可重复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除了D*(WCV>30%).重复扫描D值的可重复性最佳(ICC为0.905、0.883,WCV为7.63%、8.46%),ADC值的可重复性较好(ICC为0.829、0.823,WCV为10.65%、11.13%),而D*和f的可重复性相对较差(ICC为0.639~0.802;WCV为39.50%~58.14%).结论:当运用DWI或IVIM来监测肺癌疗效时,若ADC值、D、D*和f值的变化分别小于21.81%、16.58%、113.95%和84.77%,则很可能是由测量误差引起.需要改进IVIM扫描技术和后处理算法,提高D*和f的测量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