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用抗沙门氏菌荧光抗体直接检出食品标本中的沙门氏菌已逐步发展到实用阶段。此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经济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近年来,国外某些生物制剂公司已生产大批抗沙门氏菌的荧光结合物市售,大大便利了本工作的开展。我国于1973年开始研究用荧光抗体方法于食品沙门氏菌属的商品检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付诸实用。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大量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为探讨牛摩拉氏菌中国地方株MABL8011限制酶的存在。方法:采用改进的GelinasRE等方法对MABL8011菌株的培养物分别进行超声裂解、离心、盐析、BioGel-A0.5M和磷酸纤维素P11柱层析。获得可切割λDNA和pBR332DNA与国际标准酶MboI切点一致的酶提取物。结果:在改进的条件下,3000ml培养物,可获得7200UMboI,纯化率为23.2%,酶产出量高于文献报导值。结论:表明牛摩拉氏菌中国地方株MAL8011确含MboI限制性内切酶,完全可用于基因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03.
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ETA-ABS-IgG)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建立和成熟,用酶标抗体代替荧光抗体,就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读结果。我们依据免疫组化的理论,按FTAABS试验的原理建立了ETAABSIgG试验,使梅毒螺旋体抗原染成棕黄色(DAB显色)或红色(AEC显色),阳性标本在普通显微镜下清晰易辨。此外我们还用236例性病门诊患者血清平行配对做ETAABSIgG试验及TPPA、RPR试验,现将ETAABSIgG试验的步骤及实验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病例选择:病例样本取自北京市性病防治所1997~1998年门诊患者血清共236份,56℃30min灭活补体后…  相似文献   
104.
曼聂拖罢(Manitobu)诱虻器诱虻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虻科防制和生态学研究的需要,设计制作了曼聂拖罢(Manitobu)诱虻器,于1980年7月至8月在甘肃舟曲沙滩林场和1987年8月在宁夏银川平吉堡沙滩草地先后进行了现场诱虻效果试验研究。方法 选择虻科密度较高的两个不同生境的试验现场,设试验组和对照组,从早上8:00时开始至下午18:00时结束,作对比试验研究,遇风雨天气顺延。结果 第一试验场地试验,铝板诱集比棉布、塑料布诱集效果好,而铝板粘捕为第二位;第二试验场地试验,铝板诱集接近小白鼠的诱集效果,鸡的诱集效果居第三位。空白对照共作10次诱集,均未诱集到虻种。结论 通过两个不同试验场地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曼聂拖罢诱虻器有较好的诱虻效果,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推广,在测量虻的数量时能排除人的影响,易标准化,故有继续深入试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可致人或其他动物宿主发生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的疾病。2009年3月新甲型H1N1流感突然在墨西哥暴发,由于疫情迅速扩散,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9~06—11将流感流行级别调整为最高级六级,即宣布新甲型H1N1流感发生全球流行。现病毒已传播至212个国家和地区,并处于继续扩散的状态,由于感染人数巨大,目前世卫组织已无法统计罹患人数,仅统计报告确诊死亡人数(至2010—02—19死亡15921人)。  相似文献   
106.
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标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一个传染性指标的意义。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血清1449份。HBV—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显示,前S1抗原与HBeAg同时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消失,它只能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抗原阳性传播HBV的危险性高于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其家庭成员感染HBV的危险性也比较高。提示,前S1抗原为一个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7.
8种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8种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用于检测肝癌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从而寻找一种真实可靠的肝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正常血清中8种TAA抗体(包括C—myc,CyclinB1,IMP1,Koc,P16,P53,P62,Survivin),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各抗原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价。结果:每种抗原检测结果单独进行判断时,大多数指标的灵敏度偏低;对8种TAA进行不同的组合,结果随着抗原种类的增多,诊断的灵敏度随之增加,8种抗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81%,特异度也达到了86.7%,阳性预测值92.1%,阴性预测值70.3%,提示8种抗原并联试验检测肝癌时大大提高了诊断质量。阳性似然比6.09,说明8种抗原联合检测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kappa值0.78,提示该试验诊断结果与真实值之间高度一致。结论:利用8种TAA抗原联合检测肝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为现场高危人群的筛检和临床中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8.
通过“飞机用速灭灵杀虫气雾剂”机上灭蚊蝇效果观察,为本气雾剂机上来虫施药浓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验在B707、B747、B767型飞机上进行,采用挂笼法;施药浓度分别为0.29g/m^3、0.36g/m^3、0.40g/m^3、0.47g/m^3、0.56g/m^3、0.64g/m^3;观察击倒虫数,计算KT50、KT95和24h致死率,以国外同类产品做对照。  相似文献   
109.
1992年6~8月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用“飞机用2%右旋苯醚菊酯杀虫气雾剂”进行机上灭蚊蝇半现场实验,用同配方的新西兰产品作对比试验。试虫由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试验采用挂笼法,将笼均匀分布在飞机座舱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的不同部位。试验分别在B747、B767、B707共7架状飞机上进行。喷药浓度(国产)分别为0.29、0.36、0.4、0.47、0.56、0.64g/m^3,新西兰产品为0.35g/m^3,经计算机处理求出KT5,KT50,KT96和KT50 95%可信限,及浓度与KT50的回归方程(回归曲线)。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药浓度下,国产气雾剂较进口同类产品的杀虫效果好;与WHO推荐的飞机灭虫施药浓度相同。经本试验推算,用药量较试验前减少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110.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二个抗类鼻疽菌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s)。特异性实验证明,它们仅仅同类鼻疽菌反应,而与包括鼻疽菌在内的其它细菌没有交叉。应用本文的McAbs,以ELISA和IFA测定若干株来自不同地区的鼻疽菌和类鼻疽菌,鉴别诊断率高达96%以上。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意义。与其它McAb配合,能对鼻疽菌做出切实可行的鼻疽菌和类鼻疽菌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法,使这一长期遗留的难题得到解决,并为鼻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