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间有气促,咳嗽时伴右上腹痛。19年前和17年前曾分别因肝内胆管结石和肝脓肿先后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切除胆囊及部分肝组织(具体不详)。查体:右下肺呼吸音稍弱,触觉语颤较左侧稍强。右肋缘下及下腹正中分别可见手术疤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慢性鼻窦炎症状改善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鼻甲垂直部长度≥25mm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鼻塞、流涕、头痛、嗅觉VAS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CT Lund Mack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施经鼻内镜鼻窦、鼻息肉手术并清除中鼻甲本身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后,根据CT测量结果,以保留中鼻甲垂直部长度约21mm为参考值,切除多余的中鼻甲垂直部游离缘(即切除长度=CT测量长度-21 mm);对照组完成鼻窦、鼻息肉手术,按传统理念处理中鼻甲病变和变异,需要时切除中鼻甲前下部1/2~2/3。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主观症状(鼻塞、流涕、头面痛及嗅觉障碍)、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病情控制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各种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术后试验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鼻塞及头痛的改善、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流涕、嗅觉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伴鼻息肉、鼻窦炎伴中鼻甲病变者,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部分切除”主要针对过长的中鼻甲垂直部,必须是在处理中鼻甲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保证中鼻道一定宽度后才予切除,有助于术后鼻部症状的改善和减少术腔粘连,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运动后兴奋脑区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流动的变化。方法: 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运动组(8只), 两组大鼠均采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并动态监测尾状核区ISF流动情况,其中运动组在实验前期被放入到特制的转轮中进行运动20 min,对照组则给予持续麻醉,所有大鼠无偏瘫,运动能力良好。另外将5只大鼠采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后向尾状核内植入微电极,记录运动态和麻醉态下尾状核神经元电活动。采用立体定位技术注射磁性示踪剂至尾状核ISF内,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一系列的磁共振扫描,直到示踪剂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采用细胞间隙定量分析系统(1.2版)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监测ISF流动过程和测量相关参数,得到可反映示踪剂总量的加权信号强度(加权ΔSI)和其在ISF内的半衰期,分别计算运动组的运动前,运动后10、40、70、130和190 min各时间点以及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的加权ΔSI和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微电极检测显示麻醉态和运动态下尾状核区的场电位显著不同;各时间点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加权ΔSI(单位:信号强度×mm 3)分别为:运动前(60 257.1±23 069.2 vs. 61 072.0±19 547.3), 运动后10 min(83 624.3±21 475.7 vs. 71 218.1±12 586.5), 运动后40 min (57 336.0±36 243.4 vs. 69 756.1±13 306.0), 运动后70 min (43 705.9±10 246.3 vs. 55 443.2±20 733.3)、运动后130 min(7 734.9±2 645.2 vs. 8 967.6±2 007.3)和运动后190 min(2 497.3±987.5 vs. 3 013.2±1 760.8)。相对于对照组,运动组加权ΔSI在运动后40 min出现一过性的降低(P<0.05), 其余各时间点两组的加权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示踪剂半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3±54.1) min vs. (113.4±47.3) min, P>0.05]。 结论: 运动可以导致兴奋脑区ISF流动一过性加速。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MSCT双期增强的特点和病理学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MSCT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 6例为单发肿块,19例为多发,其中16例(64%)为双侧发病,共64个病灶;52个(81.3%)病灶均发生于腮腺后下部;界限清楚,密度均匀(48个)或不均匀(16个),不均匀者见不同程度囊变;腺淋巴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均呈中度或明显强化,CT值平均为(85.76±12.43)Hu,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CT值平均为(62.38±13.14)Hu,呈快进快退表现。肿瘤内见丰富淋巴样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双期强化方式具有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数目和部位等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病例1:男,51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咳嗽2月余,伴声嘶、咯血丝痰1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17.
眼部外伤60例CT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60例(62只眼)眼外伤的CT表现,并重点分析眼球破裂伤的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62只经临床证实的眼外伤,84%的患者在伤后1d内行CT扫描。常规轴位扫描,层厚3mm,层间距3mm,矩阵512×512,用骨窗和软组织条件分析眼眶骨质和眼球结构。结果眼部异物39枚;眼眶骨折18只眼;眼球破裂伤(合并球内出血)51只眼,并根据CT表现结合临床将眼球破裂分为三型,重度破裂已无法修复,无复明希望,应行眼球摘除术,而轻、中度破裂均可行清创修复。结论CT检查是眼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并可估价眼外伤的程度,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参数间的相关性,探讨ASL测量脊柱骨髓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对27位志愿者的54个腰椎椎体行ASL及DCE—MRI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入GEAW4.4工作站分剐采用Functool及Cine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每个椎体用一个兴趣区(R01)覆盖,记录椎体骨髓的ASL灌注血流量(BFM)及DCE-MRI灌注参数(Ktrans,Kep,Ve),并用Pearson法分析BFAsL与Ktrans,Kep,Ve间的相关性。结果:腰椎脊髓灌注的BFAsL与Ktrans,Kep,Ve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6(P〈0.001)、0.387(P=0.004),与V。值无相关性,r=0.239(P=0.082)。结论:用ASI。法可以得到脊柱骨髓灌注BFAs值,而且BFASL与DCE—MRI脊柱骨髓灌注参数间存在相关性,ASL技术有评估腰椎骨髓血流灌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设计适用于临床的脑语言fMRI任务刺激模式,并观察与汉语语言相关的脑功能区.方法 对22名健康志愿者在模拟临床语言生成模式下进行汉语语义、语法句子正确性判断,同时采集[MR]数据,通过后处理分析获得汉语语言相关的脑功能区,对其进行定位,并判断汉语的语言优势半球.结果 语义、语法判断任务激活的脑功能区有很大重叠,双侧额下回、双侧顶上小叶、双侧枕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在两种语言任务中均有明显激活.汉语语言的脑激活区额下回表现为左侧半球优势.结论 应用语义、语法句子判断的语言刺激模式能激活正常人语言相关的脑功能区,简单易行,依从性好,激活脑功能区稳定,适用于临床对语言脑功能区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新型MRI双靶向分子示踪剂细胞黏附分子-微米级氧化铁颗粒(CAM-MPIO)与体外内皮细胞的结合能力。方法 制备单靶向分子示踪剂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MPIO、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MPIO和双靶向分子示踪剂CAM-MPIO,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炎性激活的内皮细胞结合,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法及MR检测其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CAM-MPIO组的蓝染铁颗粒分布较ICAM-MPIO组、VCAM-MPIO组明显增多。CAM-MPIO组细胞周围黄色荧光面积分别为ICAM-MPIO、VCAM-MPIO组的(2.00±0.31)倍和(2.46±0.45)倍。T2WI信号强度和T2值随靶向分子示踪剂浓度增高呈不同程度减低,且以CAM-MPIO组减低为著。结论 制备的双靶向分子示踪剂与内皮细胞结合能力优于单靶向分子示踪剂,有望用于早期影像学诊断放射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