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血小板输注被认为是对致死性出血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方法。关于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各医院间实际情况变化较大。 目的:对5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将出现活动性出血所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归为治疗性输注,在没有出血表现的情况下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定义为预防性输注。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和出血改善情况来评价不同血小板输注性质、自体或异基因移植类型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和55.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平均血小板升高值分别为60.9%和26.8×109 L-1。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的疗效无差别。回归分析中,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 (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失期患者中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常规护理)、研究组(n=100,临床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肛周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肛周感染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的31.00%,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粒细胞缺失期患者,采取临床综合性护理,可以预防肛周感染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缩短,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白血病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的62例AML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观察患者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与CMV感染及供受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100×109/L、疾病高危、移植后环孢素浓度低于200 μg/L的患者复发率高,而移植后CMV阳性及慢性GVHD患者复发率低;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RR=3.296,95% CI:1.274~8.530,P=0.014)、无慢性GVHD(RR =0.167,95% CI:0.042~0.668,P=0.011)及CMV阴性(RR=0.285,95%CI:0.084 ~0.973,P=0.045)是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L患者allo-HSCT后CMV血症是影响复发的有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前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我国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白血病又在小儿恶性肿瘤性疾病中占首位,约36%.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相关的化疗方案得以逐步完善和普遍应用,白血病患儿的缓解率和长期存活率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些患儿的精神问题又成了另一个另人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27.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 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 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 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 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8.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认识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中的病理生理,尤其是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找到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保留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多种途径.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有着众多的细胞因子参与其间,不同的细胞因子对两者有着不同的影响,免疫细胞对两者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特定的免疫细胞可发挥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同时可以保留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实现移植物抗宿上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分离.深入了解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机制,可以多途径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保留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29.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 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 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P < 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 < 0.05;t=3.13,P < 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4,P < 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 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0.
宋奎  许晓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39-1242
肿瘤细胞与正常分化细胞对比有着不同的能量代谢表型, 其多通过糖酵解途径消耗更多的葡萄糖, 并产生大量的乳酸, 却很少利用氧化磷酸化(OXPHOS)进行产能。但肿瘤细胞高糖酵解能量代谢表型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肿瘤细胞高糖酵解活性可能涉及到糖酵解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过表达、OXPHOS酶系和转运蛋白的低表达、线粒体含量减低及DNA对氧化应激的高敏性等机制。然而, 肿瘤细胞间遗传、生化和形态学上存在异质性, 其升高的糖酵解活性均有自己的不同机制。本文对肿瘤细胞高糖酵解活性的基因和生化调节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并讨论肿瘤细胞降低的线粒体代谢和OXPHOS功能的机制。提示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差异可作为高糖酵解肿瘤细胞的一个治疗靶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